名字對於每個人都有不同的意義,要知道沒有任何言語比親切地呼喚他人的名字更能打動人心。如果你能叫出一個並不熟悉的人的名字,會令對方覺得他受到你的注意和尊重,自然會對你產生好感。如果你剛從學校畢業還不到一年,而你的老師見了麵卻叫不出你的名字,有時甚至張冠李戴,把張三喚成李四,無形中必定加大了你與老師之間的距離。一個不重視別人名字的人,又有誰來重視他的名字呢?如果有一天你把朋友的名字全忘掉了,那麼,最後隻有一個結果,就是朋友也就完全忘掉了你。
下麵我們來看看記住別人名字的作用:
一次,美國一家電器公司的董事長請公司代理商和經銷商吃飯,董事長私下讓秘書按每位來賓的座位把他們的名字依次記下,當董事長在飯桌上與每位客人交談時,就隨口叫出了他們的名字。結果,每個人都驚訝不已,深為感動,生意也就順利談成了。
世界鋼鐵大王安德魯·卡耐基和普爾門所控的一家公司競爭太平洋公司的生意,雙方你爭我奪,大砍其價,以致毫無利潤可言。一天晚上,卡耐基和普爾門在飯店見麵,他開門見山地對普爾門說:“把我們兩家公司合起來吧。”普爾門認真地聽著,沒有表示態度。最後,卡耐基說合作後公司的名字就叫普爾門皇宮轎車公司。普爾門眼睛一亮,高興地拍了拍卡耐基的肩膀說:“我倆坐下來好好談談。”於是世界鋼鐵工業史被改寫了。
一個人的名字能使他與眾不同,特別是一個成功的人,他的名字將會在眾多人中顯得獨立。我們應該注意一個名字裏所能包含的奇跡,並且要了解名字是完全屬於與我們交往的這個人的,沒有人能夠取代。我們所做的和我們要傳遞的信息,隻要我們從名字這裏著手,就會顯得特別的重要,一個人記住自己的名字不如讓更多人記住自己的名字,我們想要別人記住自己的名字,一定要記住別人的名字。所以,我們要尊重別人,記住別人的名字,尊重別人就是尊重自己。
5.化幹戈為玉帛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發生一些小矛盾是不可避免的,也是非常正常的事。發生小矛盾,關鍵是看你如何解決問題。俗言說,多個朋友多條路,多個冤家多堵牆,不是嗎?如果我們都能大度些,學會寬容,大家都會有一個好的收場。否則的話,對雙方都不是太好。如果可以化幹戈為玉帛的話,那就是最好不過的了。
喬治·羅納的居住地是瑞典的艾普蘇那。他曾經在維也納當了很多年律師,但是由於第二次世界大戰,他逃到了瑞典,在這裏他是平凡人,他現在最需要的是找份工作。他能說、寫幾國的語言,於是他非常希望能夠在一家進出口公司裏作一位秘書。他寫了很多的求職信,也曾去麵試過,但是絕大多數的公司都回信告訴他,因為正在打仗,他們不需要這類人,不過他們會把他的名字存在檔案裏,需要的時候會通知他。不過在這些回信中,有一封信給他的印象很深,這信也令他很生氣。寫給他的信說:“你對生意的了解完全錯誤。你既錯又笨,我根本不需要任何替我寫信的秘書。即使我需要,也不會請你,因為你甚至連瑞典字也寫不好,信裏全是錯字。”
當他看到這封信時,他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而且氣得快要發瘋了。於是喬治·羅納也寫了一封信,目的是想讓那個人大發脾氣。信寫完了,他冷靜下來仔細一想:我怎麼知道這個人說得不對呢?瑞典語,並不是我家鄉的語言,也許我確實犯了很多我並不知道的錯誤。如果是這樣的話,我就必須再努力學習。這個人可能幫了我一個大忙,雖然他本意並非如此。他用這種難聽的話來表達他的意見,我應該寫封信給他。
於是喬治·羅納把剛剛那寫滿了罵人的信撕掉了,又重新寫了另外一封信說:“你這樣不嫌麻煩地寫信給我實在是太好了,尤其是你並不需要一個替你寫信的秘書。對於我把貴公司的業務弄錯的事我覺得非常抱歉,我之所以寫信給你,是因為我向別人打聽,而別人把你介紹給我,說你是這一行的領導人物。我並不知道我的信上有很多文法上的錯誤,我覺得很慚愧,也很難過。我現在打算更努力地去學習瑞典語,以改正我的錯誤,謝謝你幫助我走上改進之路。”
過了幾天,喬治·羅納就收到那個人的回信,那個人在信中說請羅納去看他。羅納去了,而且在這次見麵中他得到了一份工作。喬治·羅納由此發現“溫和的回答能消除怒氣。”
我們和別人並沒有什麼深仇大恨,何不去諒解一下與你意見不一致的人,其實我們都應該學會去諒解別人,不應該為一點點小事就爭吵與生氣,那不值得。因為生氣與爭吵對我們每個人來說並沒有什麼好處,所以,大家何不學會大度一些。
大家在為人處事時學會寬容就可以過得好一點。寬容能使一個人的態度變得和藹,它可以讓人變得輕鬆,使人的心靈有轉折退讓的餘地,能化幹戈為玉帛,最重要的是它可以讓複雜的人際關係變得簡單。
在我國古代,以誠待人,化敵為友的傳說值得我們回味。戰國時期,梁國與楚國交界,兩國在邊境上各設界亭,亭卒們也都在各自的地界裏種了西瓜。梁亭的亭卒勤勞,鋤草澆水,瓜秧長勢喜人。而楚亭的人均疏於管理,結果瓜秧又小又弱,與對麵秧田的長勢簡直不能相比。楚亭的人覺得失了麵子,有一天乘著月色,偷跑進去把梁亭的瓜秧全給扯斷了。梁亭的人第二天發現後,氣憤難平,報告給邊縣的縣令宋就並說,我們也過去把他們的瓜秧扯斷!宋就對他們說:“這樣做當然是很卑鄙的。我們明明不願他們扯斷我們的瓜秧,那麼為什麼要過去再扯斷人家的瓜秧?別人不對,我們再跟著學,那就太狹隘了。你們聽我的話,從今天起,每天晚上去給他們的瓜秧澆水,讓他們的瓜秧長好,而且,你們這樣做,一定不可以讓他們知道。”
梁亭的人聽了宋就的話覺得有道理,於是就照辦了。楚亭的人發現自己的瓜秧長勢一天比一天好,仔細觀察,發現每天早上地都被人澆過了,而且是梁亭的人黑夜裏悄悄為他們澆的。
楚國邊縣縣令聽到亭卒的報告後,感到十分慚愧,又十分的敬佩,於是把這件事報告了楚王。楚王聽說後,也感於梁國人修睦邊鄰的誠心,特備重禮送給梁王,既表示自責,亦以此酬謝。從此,兩個敵國變成了友好鄰邦。
這就是我國古代的人際關係。古代人其實有很多化敵為友,以寬容來感動對手,最終能將戰爭化為和平的事例。上述楚梁兩國化敵為友的事例成了一段廣為流傳佳話。
我們有句俗話叫:“不如意事常八九”。一個期望愛情甜蜜者,難免有失戀的苦惱;一向和諧的家庭裏,也少不了要出現一些“馬勺碰鍋沿”的爭吵;被認為可信賴的朋友,偶爾也會因為一些小誤會而產生隔膜;一個人在為事業而奮鬥拚搏的時候,也許會遭到平庸者的嫉妒。生活中的這些“不如意”,常常檢驗著一個人的修養水平:有的泰然處之,從容對待,可能做到以真誠化幹戈為玉帛;有的則怒形於色,耿耿於懷,因積小怨而互相仇視。生活中我們要學的東西太多了,我們要時常反省一下自己,心平氣和地把大事化小,小事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