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諸葛嚇走生仲達

公元234年,諸葛亮率軍征伐魏國,魏國派司馬懿(字仲達)領兵迎戰。雙方對陣於渭南五丈原(今陝西武功)。

諸葛亮因操勞過度,病死在軍中。臨終前,諸葛亮料到他死後蜀軍要撤軍,司馬懿可能會追擊,因此,他對薑維和楊儀說了一條“返魂計”。

諸葛亮死後,薑維和楊儀下令撤軍。司馬懿聞訊率軍從後麵追來。薑維得到報告,就按照諸葛亮臨終前的吩咐,命令大軍調轉軍旗,擂起戰鼓,叫士兵把諸葛亮生前乘坐的四輪車,安置在中軍最顯眼的部位,和大軍一起前進。

司馬懿發現蜀軍突然調轉行軍方向,又看到了諸葛亮的四輪車,不由大吃一驚,繼而懷疑蜀軍傳出諸葛亮病死的消息不是真的,認為蜀軍撤退是諸葛亮的一項計謀,便不敢交戰,急令撤軍。

薑維看到司馬懿撤軍,又命令大軍調轉方向,進入斜穀停駐下來。這時,薑維才向全軍通報軍師病死的消息。當地的老百姓知道了這件事,就編了一句順口溜:“死諸葛嚇走生仲達”。

司馬懿緩兵平遼東三國時,司馬懿在征討割據遼東的公孫淵時,使用了“緩兵之計”,攻克襄平城(今遼寧遼陽地區),平定了遼東。

公元238年,司馬懿率兵四萬,討伐公孫淵。公孫淵憑借兵力優勢死守襄平。魏軍兵力少於公孫淵,但糧草較充足。當時又天降大雨,平地積水數尺深,不利於攻城。司馬懿分析了這些情況,認為魏軍不宜急於進攻,如企圖速戰速決,敵人可能憑借兵力優勢突圍。如果采取緩兵之計,拖延時間,公孫淵因缺糧問題日益嚴重,必然引起軍心大亂。於是,司馬懿決定在城外安營紮寨,相持待機。

在相持數天後,公孫淵的一部分兵士趁發大水之機出城打柴、放牧,司馬懿下令不準襲擊這些敵人,以此示弱,麻痹敵人。公孫淵聽到報告後,認為司馬懿兵少力單,又值天降大雨,魏軍無法攻城,便下令將士堅守城中觀望,期待魏軍有一天會撤退。就這樣,雙方在雨中相持月餘沒有交戰。

雨過天晴,魏軍大舉攻城。這時,城中糧盡,餓死者眾多。

公孫淵率殘部突圍,在城外被魏軍殲滅。

焚豬斷案三國時吳國人張舉在句章(今浙江餘姚東南)當縣令時,遇到一件人命案。死者之弟告嫂子殺了哥哥又放火燒房,詐稱丈夫死於火災。張舉命人找來兩頭豬,一隻殺死,一隻還活著,分別做好記號,然後把它們一起放進柴堆裏燒。火滅後,取出兩頭焦豬檢驗,活活燒死的,嘴中有灰;而死豬口中無灰。接著,他又命人查驗被殺死者的屍體,那死人口裏果然沒有灰。張舉提審那婦人,大聲道:“你丈夫不是被火燒死的,凡被活活燒死的人,煙熏火烤,嗆得喘不過氣,大口呼吸,必然口中有灰。而你丈夫口中卻一點灰塵都沒有,快快從實招來。”那死者的妻子,不得不認罪。

墨點變蒼蠅三國時,吳國傑出畫家曹不興,工畫人物,尤擅畫龍。孫權很喜愛曹不興的畫,一次,請他畫一屏風。曹不興不小心在畫麵上濺了一個小墨點,他隨手在墨點上添上幾筆,畫成一隻小蒼蠅。

幾天後,孫權見屏風上麵的是一籃楊梅,竹籃邊有隻小蒼蠅,似乎在爬動。孫權就用手去趕,這才發現蠅是畫上去的。

眾人歎為觀止,孫權讚揚:曹不興真是畫中聖手。

曹不興是大畫家,在作畫出現差錯時,能隨機應變,使此畫生動逼真,足見其聰明機警。

司馬昭以敵借敵三國末期,魏國征東大將軍諸葛誕因反對司馬昭專權,被司馬昭派兵圍困在壽春(今安徽壽縣)。東吳孫權支持諸葛誕,先後派文欽、全懌、朱異等帶兵前去救援,朱異被司馬昭打敗,文欽和全懌得以進入壽春。

司馬昭看到東吳派兵聲援諸葛誕,如果硬攻不一定能很快打下壽春,想到如果利用敵人來削弱敵人,戰勝敵人,不就能事半功倍嗎?於是,他采用了“以敵借敵”的策略。司馬昭為此走了三步棋。

第一步棋:製造謠言,說東吳救兵快要到了,自己糧草將盡,不能持久,還故意安排一部分老弱官兵去淮北一帶籌糧。

諸葛誕對此信以為真,放寬了心,終日在城裏大吃大喝。幾天過去了,東吳的救兵並沒有來,城中的糧食倒緊張起來。此時,諸葛誕的親信蔣班和焦彝因力主速戰而同東吳文欽激烈爭執,諸葛誕想殺掉蔣、焦二人,嚇得二人逃出城外向司馬昭投降。

第二步棋:司馬昭利用城內東吳將官全懌的家庭問題,大施“反間計”。住在建業(今江蘇南京)的全懌的侄兒全輝、全儀,因家庭糾紛帶著其母跑到司馬昭的軍中,司便用鍾會的計謀,假造全輝、全儀寫給全懌的信,派人送到城內全懌住所。

信中說孫權因未奪取壽春大怒,要殺盡全懌在建業的家屬。全懌害怕,便率領幾千人馬出城投降司馬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