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區域經濟現代管理發展過程與要素係統分析(1 / 3)

提要:本文應用係統科學思想對區域經濟現代管理進行了係統分析,論述了區域經濟管理的係統發展過程、係統內涵與特點、係統要素分析。

關鍵詞:區域經濟管理要素係統分析

Systematic Analyses on the Process of Development and the Key Elements of Modern Management of Regional Economy

Abstract:Based on the theory of system science, the authors system atically analyzed modern management of re-gional economy, and discussed the process of development, the connotation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key elements analyses of modern management of regional economy。

Key words:regional economy, management, key ele-ments, systematic analyses

1 現代管理與區域經濟管理發展過程係統認知

1.1 早期管理思想的產生與現代管理理論發展

管理是一種特殊的社會實踐,它與人類其他社會活動一樣,具有悠久的曆史。自從有了人類社會,人們結成了一定的社會關係,有了集體勞動分工和協作,人們的社會生活就離不開管理。有了人類的實踐之後,才有人對這些實踐活動,包括政治的、經濟的、文化和宗教的加以探索和研究。經過對管理實踐的長期積累和總結,有了初步的認識和見解,從而開始形成管理思想。人類進行有效的管理實踐,大約已超過6000年的曆史。早期的一些著名的管理實踐和管理思想大都散見於埃及、中國、意大利等國的史籍和許多宗教文獻之中。素以世界著稱的埃及金字塔、巴比倫古城、中國的萬裏長城,都是古代勞動人民勤勞智慧的結晶,同時也是世界曆史上偉大的管理實踐。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生產過程機械化、自動化程度的提高,生產和組織規模急劇擴大,生產力快速發展,生產社會化程度不斷提高。社會經濟和政治形勢的變化要求企業管理適應生產發展需要。許多學者和實際工作者在前人的理論與實踐經驗的基礎上,結合自己的專業知識去研究現代管理問題,出現了眾多的管理理論學派。主要有管理過程理論學派、社會係統理論學派、決策理論學派、係統理論學派、經驗主義理論學派、權變理論學派、經濟角色學派等。各種理論相互影響、相互滲透,又各具特色,構成了現代管理理論。

1.2 區域經濟管理發展

區域經濟管理作為管理學的一個分支或組成部分,它的產生是隨著區域經濟的產生而出現的,而不是從來就有的。它與管理學理論發展是密不可分的。現代管理理論對區域經濟管理有著積極的指導作用和適用性。

區域經濟是一個地域生產綜合體,是一個群體性的生產係統,必須進行綜合性的有效管理,正如馬克思所指出的“一切規模較大的直接社會勞動或共同勞動,都或多或少地需要指揮,以協調個人的活動,並執行生產總體的運動——不同於這一總體的獨立器官的運動——所產生的各種一般職能。一個單獨的提琴手是自己指揮自己,一個樂隊就需一個樂隊指揮”。區域經濟發展的實踐證明也是如此,在20世紀20年代,英國的一些經濟較發達地區,由於受製度和體製的影響,出現了經濟蕭條。到30年代的大危機,使這些地區經濟進一步惡化,地區之間的差距進一步拉大。在這種背景下,英國於1936年成立了巴洛委員會,其主要任務就是通過建立工業開發區、實施稅收優惠等手段促進產業向北愛爾蘭、北英格蘭、威爾士、蘇格蘭等經濟蕭條地區分散,遏製產業與人口過度向以倫敦為中心的英格蘭東南部地區集中,以協調、幫助落後地區發展經濟,以緩和地區間的矛盾和保障國家的社會穩定。這種政策、協調、幫助等就是區域經濟管理。但在理論和實踐上沒有受到普遍的重視。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尤其是20世紀50年代以後,西方國家在市場配置資源的體製下,大量的生產要素流向條件好的經濟發達地區,從而使地區之間的差距更加拉大,加劇了區域經濟的不平衡發展和社會矛盾,管理者通過反思發現在一個區域內各企業或經濟實體實現了現代管理或科學管理,企業經濟效益迅速發展,但區域之間由於缺乏科學管理,使區域經濟受到嚴重影響,單靠區域經濟本身的自調節能力,是不能解決區域經濟發展的不平衡問題和社會矛盾的。因此,必須加強區域經濟管理與研究。如日本政府分別於1962年、1965年、1977年、1987年製定了四次全國綜合開發計劃。其目的在於通過政府實施對區域管理,促進區域經濟平衡發展。期間西方許多經濟學家和管理學家積極參與了區域規劃和區域管理的研究和實際工作,區域經濟管理作為管理科學的一個分支也隨之逐步發展起來。

中國的區域經濟管理是在新中國成立後發展起來的,在新中國成立初期至20世紀50年代中期,麵對百業待興的局麵,1956年4月毛澤東在《論十大關係》中論述沿海與內地關係時指出“我國的工業過去集中沿海……為了平衡工業發展的布局,內地工業必須大力發展”。這實際上就是指導區域經濟平衡發展的管理思想。按照這種區域管理思想,中央政府在內地進行了大規模的經濟建設,以促進全國的區域平衡發展。20世紀70年代末到90年代末,中央政府實施了區域不平衡發展的管理思想,加大了沿海的改革開放力度和國有投資力度,在沿海地區建設了一批重點項目,並設立了經濟特區,實行一係列優惠政策,促進沿海區域經濟發展。20世紀末到21世紀初,由於實行向東部沿海地區傾斜政策,尤其是在市場條件下資源配置的基礎性作用越來越增強,中西部與東部的差距越來越大,社會矛盾凸顯,根據這一情況,中央政府提出了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之後又提出了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和中部崛起戰略,實行區域平衡管理思想,以促進全國區域經濟的平衡發展。

《中共中央關於製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的建議》中明確指出“要繼續推進西部大開發,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促進中部地區崛起,鼓勵東部地區率先發展。各地區要根據資源環境承載力和發展潛力,按照優化開發、重點開發、限製開發和禁止開發的不同要求,明確不同區域的功能定位,並製定相應的政策和評價指標,逐步形成各具特色的區域發展格局。”“形成區域間相互促進、優勢互補的互動機製,是實現區域協調發展的重要途徑”。這些區域管理的重要指導思想對中國區域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導作用。

在中央政府實施區域管理由區域平衡發展管理——區域不平衡發展管理——區域平衡發展管理的過程中,國內區域經濟學者、專家和實際工作者積極參加了區域管理方麵的研究,在製定區域經濟政策、編製區域規劃中傾注了大量心血和汗水,取得了一批成果。這對於中國未來區域經濟管理理論的研究與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