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應用係統整體論的思想,論述了可持續發展係統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內涵;論述了可持續發展係統整體
協調的理論、原則與主要內容;論述了可持續發展係統整體協調的目標與機製。
關鍵詞:人與自然和諧協調係統可持續發展
On the Integral Harmony and Coordination of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ystem
Abstract:Based on the theory of systematic integrity, the author discussed the connotation of the human beings and the nature getting on well with each other in the system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the theory, principle, purport, objective and mechanism of the integral harmony and coordination of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ystem。
Keywords:human beings and the nature, harmony, coordination, system,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1 可持續發展的人與自然的係統整體和諧觀
1.1 人與自然係統的演進
在人類未出現以前,地球本身就是一個相對獨立存在的係統,隻不過它是一個純粹的地質係統。地球是隨著太陽係一起演化而來的,它在經曆了天文時代之後才進入到地質時代。地球隨著地質時代億萬斯年的長期演化,才出現了人類,才有了人與自然這一特定的係統。
在人與自然係統中,其構成要素是人與自然兩個大的方麵。作為係統要素的人與自然,相互作用,相互依存,各自以對方的存在作為自己存在的前途,共同構成了有機的係統整體。人與自然的關係實質是一種內在統一關係,也是一種非線性關係。線性與非線性原本是一對數量名詞。所謂線性是指變量與變量之間的正比例關係,在直角坐標上是一條直線。而非線性則是指變量與變量之間沒有正比例那樣的直線關係。非線性所反映的是複雜事物質的規定性,人與自然關係是十分複雜的,因而也是非線性的。人與自然係統經曆了“圖騰祭拜”時期、農業文明時代、工業文明時代、知識經濟時代四個曆史階段,表現出各自的不同特征。
1.1.1 “圖騰祭拜”時期
人與自然係統處於初期的演化階段,係統內人與自然的非線性關係也比較簡單。在這一係統過程中,一方麵,人剛剛脫胎於自然界,尚未擺脫自然界的束縛,人仍然帶有明顯的自然屬性。另一方麵,人也參與自然界的演化,自然界開始打下了人類的烙印。人類對生態環境(自然)的影響遠遠低於自然力的恢複能力,幾乎等同於其他動物一樣把自己消融於大自然中。人與自然的關係表現為自然的統一、原始的協調、低層次的和諧。
1.1.2 農業文明時代
人類以自然資源的損耗換取經濟的發展。雖然人類在生產過程中也存在掠奪自然資源、亂砍濫伐森林導致生態環境破壞的現象,但由於人口規模小,經濟總量不大,對生態資源的索取低於更新速度,經濟與生態環境還能協調發展。在人與自然關係上表現出順其自然的主導觀念。
1.1.3 工業文明時代
由於科技進步日新月異,生產力高速發展,人口快速增長,人類對大自然的索取能力和數量大增,加深了人與自然資源再生的長期性和環境承載能力有限性的矛盾。由於人類向大自然索取的多了,給予的少了,自然界也無情地報複了人類,人與自然係統出現了諸多重大環境問題,嚴重威脅人類的生存與發展,急需解決人與自然的不和諧和不協調關係。
1.1.4 知識經濟時代
在人類向自然界的索取與自然界向人類的報複相互作用下,人類認識到了協調人與自然關係,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極端重要性,在人與自然關係認識上產生了新的飛躍,人類已意識到要想不危及自身生存與發展,人的一舉一動應放在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大係統中,承擔起保護生態環境的責任,並付諸行動,使人與自然關係協調發展步入一個新的裏程碑。
1.2 人與自然係統的和諧觀
人與自然的關係是相互聯係、相互製約、相互依賴的一個係統有機整體。正如馬克思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和恩格斯在《自然辯證法》中對人與環境關係的闡釋認為:“人類和自然界是一個有機整體,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類與自然之間存在著相互作用關係;自然界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基礎。”建立人類與自然界的和諧共處、協調發展的關係,實現人類與自然關係的全麵和諧協調發展,是人類生存與發展的必由之路。
關於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思想,在我國古代文化中,就有許多尊重自然,人與自然應和諧相處的哲理或生態哲學。源於原始人采集捕獵的生存實踐的“天人合一”作為一個較完整的哲學和思想體係則是中國儒道學派的結晶。孔子主張以“仁”待人,也以“仁”待物,即所謂“推己及人”,“成物成己”。《中庸》曰:“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這都強調了天、地、人的和諧發展。程穎在《語錄》中道:“天人本無二,不必言合。若不一本,則安得先天而天弗違,後天而奉天時。”雖然,宋代理學已視“天人合一”為無須論證求索之真理,隻有人與自然渾融為一,天人相通而不隔,方乃奉天承運人之倫理矣。王陽明遵循“天人合一”的理念,提出了“仁者與天地萬物為一體”的主張。他在其《陽明全書》中論道:“夫聖人之心以天地萬物為一體,其視天下之人無外內遠近,凡有血氣,皆共昆弟赤子之親,莫不欲安全而教養之,以遂萬物一體之念。”顯然王陽明的“天人合一”哲理不僅強調了人與自然為一體,而且倡導人與人統一於萬物應誠愛無私和諧相處。“天人合一”思想不僅是萬物同歸一體的儒學思想的處世結晶,而且也是中國古代道家學派哲理的精髓。儒家重人倫,以求人與自然的和諧;而道家師法自然,從中探尋天人合一的哲理。“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第25章)強調人要以尊重自然規律為最高準則,以崇尚自然、效法天地作為人生行為的基本依歸。這表明了以老子為代表的道家學說是圍繞自然展開的。莊子《天道》曰:“明白於天地之德者,此之謂大本大宗,與天和者也;所以均調天下,與人和者也。”顯然,道家以“萬物在道”為宗旨,強調認識天地,以和諧自然;主張遵循自然法則,而求人和;且隻有整體地認識自然,才能“達物之理”,以期“原天地之美”。盡管儒家側重於人類的力量,從人的角度來認識自然,強調入世、進取;道家則偏倚於自然的力量,從自然方麵楷模人,追求出世、超脫。正是儒道兩家的互補效應使得“天人合一”成為中國古代哲學思想的中樞,從而建造了東方文化與農業文明。成為中國古代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文化結晶。“天人合一”,這種強調人與自然和諧統一的思想理念對於當今社會人口與資源、環境協調發展仍具重要指導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