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不得是從哪一天開始,也記不清是在哪份省市報紙雜誌上,約摸總有好幾年了,我看到“吳新華”這個作者名字,因為從文章內容判斷,當是位塘棲人,同鄉。此後便不時在這裏那裏的刊物上見到他的文章。這很讓我高興。
現今周圍可看可讀的東西委實太多了,簡直眼花繚亂,每每讓人作出選擇。我有個閱讀習慣:一是挑標題內容吸引人的;二是挑作者熟悉的。因此,吳新華發表的作品,我多半會去關注,印象最深的是那篇記述塘棲名老中醫沈子華先生的長文。
今年初,塘棲鎮召開《唐棲》雜誌創刊五周年座談會,我應邀前往參加。在身後一排的席簽中,發現這個熟悉已久的名字,是他:年輕、清秀、文氣,文如其人。是我先叫的他,還是他先喊的我,記不清了,反正照了麵,握了手,心裏生發點小小的驚喜,隻是匆匆間未作深談。
想不到,幾天前接到他打來的電話,說是準備出個集子,讓我為他的散文部分作序。家鄉文友,尤其是年輕的家鄉文友頭一回出書,是非常值得慶賀的。寫序則有些讓我為難,怕寫不好,此前,僅為同行的文友寫過一次。不過,作為同好,這種時候出點小力,是完全應該的。隻要他不嫌棄,不該推辭。我自然記得當年自己為出版《塘棲舊事》請人作序時的心情。
通了幾次不短的電話,細讀了幾篇其隨後寄來的散文類文章,對新華有了進一步的了解:四十左右,從小在丁山湖邊長大,初中畢業後到企業工作,二十歲那年進丁河聯防隊,期間自學拿到法學文憑,2007年競崗後擔任鎮綜治信訪辦副主任兼信訪室主任,至今。
我暗忖,聯防隊主要管治安,要抲賊骨頭,要調解民事糾紛,要……怕這位體形相對單薄的年輕人難以勝任。不想新華在那裏一呆就是十多年,還當了近十年的中隊長,讓人不敢小瞧。信訪工作我多少知道一些,早先在縣政府工作時,接觸並解決過幾位老上訪戶的事情。信訪部門本身並沒有什麼行政權力,卻常常處於社會矛盾和糾紛的一線,要受理要協調甚至要處理,沒有責任心,沒有認真勁是無法幹好的。得知新華負責的信訪集體和個人連續幾年都是市、區先進,直讓人刮目相看。這與那次在鎮文體中心會議室的一麵之交時留給我的印象和我的揣度吻合。那次見麵,我心裏覺得這個人看上去瘦瘦的文皺皺的,其為人處事,想來會是認真的、細心的,並且往往也是執著的。而有了這些,就不怕做不好工作。
同樣讓我敬佩的是,還在好玩好動年紀的新華似乎沒有受金錢和周遭聲色犬馬的誘惑,也沒怎麼受社會上浮躁之風的感染,在繁重煩瑣的工作之餘,喜歡靜靜地坐在燈下,潛心讀書、寫作,為了心中的那份文學情愫,為了有一份精神和心靈的寄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