盂縣現有不可移動的文物古跡360餘處,縣級以上文物保護單位54處。其中,古建築占了很大的比例。縱觀盂縣現存的古建築,主要有這麼幾大類型:一是廟宇建築,二是民居建築,三是陵墓建築,四是古城遺址,五是橋梁及水利建築。在這幾種類型中,宗教寺廟建築是現在保存最多、最完整、也最精美的古建築。到現在,在盂縣境內發現的保存完好的元代及其之前的古建築共有5處,包括西關大王廟、坡頭泰山廟以及中社府君廟3處“國保”,其他2處盂北泰山廟、秀寨舍利塔也具備申報“國家文保單位”的條件。盂縣現存的其他省保、市保、縣保單位的明清古建築遺存12處。在17處古建築中,除“畏熱堂”民居、西關當鋪2處外,其他15處全是寺廟建築。在這15處寺廟建築中,3處為祠廟(西關大王廟、藏山祠、烈女祠),12處為佛、道宗教建築。這些具有鮮明地方特色的廟宇古建築,不僅反映了源遠流長的宗教曆史和豐富多彩的民間、民俗文化,也是人類文明的曆史見證。
盂縣人舊時所崇拜的神仙
考諸現存的古碑碣石刻及舊民間民俗文化,以前盂縣人所崇拜信仰的神仙主要有:一是佛教的神,像如來佛祖、觀音菩薩等;二是道教的神,像玉皇大帝、二郎神、東嶽大帝、文昌、關老爺、山神、土地等等;三是地方的神,像仇猶國君,藏山大王、水神聖母、諸龍神、蒼岩公主、五龍聖母、五方龍王等等。關於“聖母”(又稱“奶奶”)就有泰山聖母、水神聖母、蒼岩聖母、三司聖母以及五龍聖母“五種”之多。特別是對於“龍”神的崇拜,村村壁壁都有遺存,到了“無村不入”的地步。這些都和盂縣“士尚禮儀,農務耕作”的傳統、“山無美材,地無膏腴”的生存環境以及“十年九旱,旱澇不均”的氣候因素密不可分。對老百姓來說,不管你是哪裏的神仙,隻要能保佑家庭幸福、五穀豐登,就要祭拜。所以說盂縣的廟宇建築中供奉的神仙種類很多,“一廟多神”、“多教並存”的現象很普遍。比方說在坡頭泰山廟,明後期時任盂縣儒學教諭的馬能就寫了一篇《一廟三神記》的碑文,“聖帝廟威靈煊赫,矧剌恪大王同祀於茲,五方龍王居享於中”,“一廟分列三神,同福一邑”。到了清代,這裏還先後建有“關帝殿”,“藥王殿”、“奶奶殿”、“痘神殿”,達到了“一廟七神”。在山北村天齊仁聖帝廟,在明嘉靖年間曾供奉有東嶽大帝、佑聖真君(真武大帝)、丙龍宮太子(敖丙三太子)、後土昭濟子孫三聖母(後土聖母,媧皇聖母,碧霞元君)、馬明王菩薩(蠶神,也有稱馬鳴王菩薩、馬明菩薩、蠶花娘娘、馬頭娘、蠶姑、蠶皇老太、世界絲綢之神)、藏山大王、蒲台大王(俗稱“蒲台爺”,“靈贍公”,“昭應靈贍王”,山川之神也)、胡纛之神(不詳)、五龍聖母、三尖山白龍神、水草大王(馬神、馬王、馬王爺,全稱“水草馬明王。”)雨師、風伯(風伯,又稱風師、箕伯。雨師,道教俗神,亦稱萍翳、玄冥等),後又建立了觀音堂,共有16位神仙之多,也可以說是創了一個“盂縣之最”。
明末時,縣城內的功德祠在城隍廟側,祀明邑令張國璽。相傳其“忠信明決,當機立斷,平賦均瑤,詰奸剔隱,種種有法。鄰封有大獄不決者,鹹願質成,民間有東察院之謠,祀名大臣”。以前的縣令也被立廟祭祀,這個就很有意思了。也是明朝,盂北村有個進士叫張翰才,在做井陘縣令離任的時候,竟然被立“生祠”而祀,這就是民心所向。從這些民間宗教信仰,我們也可以覓得當時先民們生活狀態的一些蛛絲馬跡。這些都是題外之言。
在元代時,元朝統治者對各種宗教都采取開放的政策,對佛、道兩教在政治上特別優待,所以元代的盂縣廟宇建築體現了這種多元化的格局。從上麵說的5處元及元以前建築看,西關大王廟是金代的建築,供奉的是藏山大王;2處泰山廟供奉的東嶽大帝,屬於道教的範疇;中社府君廟命名出現了錯誤,實際應該是“釋迦寺”,屬於佛教的範疇;秀寨舍利塔,顧名思義,也是佛教的範疇。
在明代,“崇儒重道”,作為中國自身的宗教道教和較早傳入中國的佛教,都逐漸走向了衰微。出現了宗教的儒化,也就是所謂三教合一的趨勢。盂縣的道教建築有了突飛猛進的勢頭,盂縣現存許多“東嶽廟”、“玉皇廟”、“關帝廟”、“三義廟”、“二郎廟”、“真武廟”等就是在這個時期建造的。盂縣人在明代時還建造了當時山西規格、建製、規模最大的城隍廟。“前殿後寢,東西兩廊,中外二門,略如縣治”。“唐宋元相沿”的盂縣學宮(即文廟)在洪武、天順、成化、嘉靖年間多次擴建翻修,增設了先師廟、啟聖祠、名宦祠、鄉聖祠、明倫堂等,建築規模達到了空前。
清代時,皇家宗室大多信仰藏傳佛教。上有所好,下必甚焉。所以佛教在清朝迎來了新的輝煌,相反,道教的發展卻受到了的製約,逐漸蕭條、萎縮。在康熙版的《盂縣誌》“寺觀”中,記載的院、寺、庵、觀、宮(包括當時“已廢”的)等宗教建築共90處,88處為佛教建築,僅有縣南十二裏的清沙觀、婁裏村的紫微宮(已廢)2處道教建築。專門的道教活動雖然受到了製約,但是“城隍”“關帝”等有關道教神仙的建築卻得到了較快的發展。
按照光緒版《盂縣誌》的記載,在清朝後期,縣內規模較大的廟宇有社稷壇、風雲雷雨山川壇、先農壇、曆壇、城隍廟、關帝廟、武安廟、文子行祠、八蠟廟、龍王廟、風神祠、藥王廟、文明閣、火神廟、彰癉廟、存像祠、仇猶廟、烈女廟、諸龍廟、文子廟、白龍廟、黑龍廟、祁大夫廟、狐大夫廟、東嶽廟、牛王廟等,這些都是官方所認可和積極推崇的,其中很大一部分是屬於道教神仙的範疇的。在民間,村寨的廟宇建築也類似。在盂縣現在的鄉村,村村建有五道廟(按照道教說法,五道將軍是東嶽大帝的屬神,是陰間中的大神)。民眾遇到災害、疾病、貧困或其他難事,便去燒香拜神,許願還願,祈求消災降福,五穀豐登,人畜平安,所以這些廟宇香火不斷,成為慰藉普通民眾心靈的場所。
元代及其之前的宗教建築
排除傳說的因素,從現存的真實史料來看,盂縣最早的宗教建築應該是石佛灣摩崖造像上記載中“永熙二年五月十八日林寺道閣造像一區”中的這個“林寺”。有一點可以肯定的是,“林寺”並不是盂縣最早的寺院。因為在“北魏建義元年並盂縣入石艾屬樂平郡”,當時的縣治西有撫城縣的淩井,北有新興郡(後改為永安郡)的定襄,東有上艾(石艾)的新城,這些都是現在的盂縣在當時的政治文化中心,佛教的傳播應該首先在這些中心地帶落腳。即便如此,這個“林寺”的始建年代應該早於摩崖造像的“永熙二年”(5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