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盂縣宗教文化遺存的價值(1 / 2)

在寫這篇《盂縣宗教文化遺存》之前,我就一直舉棋不定,擔心寫不好,擔心遭到讀者的詬病。在寫作的過程中,這種擔心越來越嚴重。因為在寫作中,我深深體會到了盂縣文化的源遠流長和博大精深,不止一次被盂縣宗教文化蘊含的深刻內涵所癡迷、所折服,而自己這種過於簡單平凡的學識不足以駕馭“盂縣宗教文化遺存”這麼大的一個課題,以至於寫到後來,越寫越畏手畏腳,越寫越困惑。經過一個多月的緊張地收集整理資料,然後“見縫插針”式地“忙裏偷寫,”在李晶明會長的再三“催促”“逼迫”之下,終於倉促殺青,即將塵埃落定。這樣的話,文中的觀點和資料就可能出現一些錯誤、偏差,文章的流暢性、可讀性也就大打折扣了。自始至終,楊有貴、張建瑞等諸師長、趙培青兄長、李晶明會長以及盂縣三晉研究會的其他學長、朋友給予了很大的鼓勵、幫助和支持,在此一並謝過。

言歸正傳。

在《山右石刻叢編》中收錄的《興化寺高嶺諸村造像記》中記載,“州沙門都僧觀廣武將軍智道善、馬寶、趙琳珍……”,這個“州沙門都僧觀”是州級僧官,這是盂縣已知的有關僧官資料的最早記載。

在嘉靖版的《盂縣誌》中有“僧會司”、“道會司”的記載。在康熙二十一年的《山西通誌》卷之七的“公署”中記載:盂縣的“陰陽學、醫學、僧會司在壽聖寺,道會司。”(“壽聖寺”屬於記載錯誤)。在康熙版的《重修盂縣誌》中,“僧會司在三聖寺,道會司在城隍。”這些是資料中明確記載的盂縣的宗教管理機構。在《清史稿》“職官三”中,“縣僧會司僧會,一人。縣道會司道會,一人。俱未入流。遴通曉經義,恪守清規者,給予度牒。”可見,這個縣僧會司的“僧會”、縣道會司的“道會”就是當時分管佛、道宗教事務的二位職官。

在康熙版的縣誌中記載僧道會司官員有:

明朝:德郎(成化間任)、洪才(成化間任)、善增(真正德年間任)、清壽(嘉靖間任)、(嘉靖間任)、誌意(隆慶間任)、善緣(萬曆十二年任)、善賢(萬曆二十三年任)、開山(萬曆三十年任)、清鸞(萬曆三十八年任)、清鏡(萬曆四十八年任)、清淳(泰昌元年任)、微偳(天啟元年任)、微仟(崇禎元年任)、妙(崇禎十二年任);李通珩(嘉靖間任)、楊通勝(嘉靖間任)、榮全綽(萬曆間任)、劉守明(萬曆間任)、李真祥(崇禎間任)。

清朝初年:妙容(順治元年任)、法曉(順治十年任)、法信(順治十五年任)、法琳(順治十八年任)、圓光(康熙元年任)、法玉(康熙十二年任)、圓鎮(康熙十八年任)、宗晉(康熙二十三年任)、圓桓(康熙三十年任)、圓企(康熙三十三年任);傅守悅(順治六年任)、劉守明(順治九年任)、楊太寧(順治十年任)、張清瑩(康熙十二年任)、張陽升(康熙三十四年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