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的前身是我的博士論文,原稿至今一年有餘。於漫漫人生而言,一年一晃而逝,然此年間我從江城武漢的珞珈山來到星城長沙的嶽麓山,完成了從學生到教師的身份轉變,開始了全新的生活。在新的環境、新的身份、新的體驗下,過往研究的苦與樂不時浮現。

回想與書稿對話的過程,有如老人與海。在海明威的筆下,老人乘著破舊小船在汪洋大海與巨鯊拉鋸搏鬥,在孤立的處境下,原初的活力、堅毅的精神與執著的本能瞬間迸發。如今,船身總算靠上碼頭,這份書稿為我在武漢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九年的求學生涯畫上一個句點,同時也成為我在湖南師範大學繼續治學之夢的嶄新起點。或許,不那麼完美,不那麼醒目,還承載著一些遺憾,卻必然成為我生命中最難以抹去的印痕。

幸運的是,不同於書中老人寂寥的境遇,在進行研究的過程中,有許多人的熱心協助,使我能夠順利完成這場看似寂寞實則溫暖的學術對話。

最難相忘的是恩師秦誌希先生。若非先生一路言傳身教,悉心叮囑,傾囊相授,這會是一份怯生生的書稿。先生嚴謹治學的認真態度,對學生耿直坦率的熱情關懷與真摯情感,是我受教於先生最深的地方,也是我收獲的最寶貴財富。

珞珈山下,聆聽羅以澄教授、石義彬教授、單波教授、強月新教授、張昆教授、夏瓊教授、李敬一教授、李卓均教授、夏倩芳教授、周光明副教授、紀莉副教授的諄諄教誨,一路咀嚼思維落英,拾撿靈感火花,人生最幸事莫過於此。

月紅、慶香、張崢,謝謝!獨處異鄉,你們的情誼讓我體會到家在血緣連帶外更寬廣形式存在的可能;室友王冰,相識九年,不論是同居陋室,抑或你身處異國,溫馨鼓勵與無私分享始終伴我左右,這份感動留存在心;媛媛、漫江、王瓊等2005級博士同學以及所有學長學弟、學姐學妹,為這段求學之旅點綴上繽紛色彩,你們帶來的溫暖讓我妄想這段旅程永遠不會結束。

最憶學長葛豐。研究糾結之時,蒙醍醐灌頂相授。斯人已逝,記憶長存。

至為感謝雙親、妹妹和家人們。一路行來,愛與包容,全無保留,家是我最堅實的後盾,亦是我生命存在與努力的最大理由。

由衷感謝我所在的湖南師範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為本書出版提供的幫助,感謝學院的師長們對學術研究的重視及對後輩不遺餘力的提攜和支持。如果沒有田中陽院長不辭辛勞地親自聯係出版事宜,如果沒有王文利教授持續而又耐心地敦促寫作進程,如果沒有嶽麓書社張衛國編輯認真負責地潤色拂塵,本書不會如此迅速地現形於世。

猶憶美國公共知識分子安·蘭德女士所言,真正的知識分子“是那些樂於思考的任何男人女人,所有那些明白個人的生活必須仰賴理想之道的人,那些珍視自己的人生,因而如同不願將這個世界交付給黑暗時代和暴徒的統治一樣,不甘屈從於這個現代的玩世不恭的虛無的叢林中對絕望的崇拜的人”。如橘燈般,清澈前行之路,敬仰理想,唾棄盲目,蔑視虛無,絕不隨波逐流於思維之旅。

謹以本書獻給我這份不能自已的情結。

嶽璐2009年6月1日於嶽麓山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