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孟子雲:“存乎人者,莫良於眸子。眸子不能掩其惡。胸中正則眸子瞭焉,胸中不正則眸子眊焉。”此誠然也。看來,人之善惡係於目者甚顯,非止眸子之明暗有人焉,其視人也常有一種彷徨不定之態,則其人必不正。我朝滿洲耆舊,亦甚賤此等人。
——愛新覺羅·玄燁《庭訓格言》
白話
孟子說過:“沒有比人的眼睛更能表現一個人的為人的了。眼睛不能掩蓋、隱藏一個人內心的邪惡。胸中一團正氣則眼睛明亮,胸中不正,那他的眼睛就昏暗不明。”確實是這樣的。看來,人的善惡與眼睛的關係是太明顯的了,不僅是從眼睛的明暗可以看出一個人的善惡正邪來,從他看人時的猶豫彷徨的神態,也可以看出這個人的心術一定不正。我大清朝中的滿洲故老,也都非常看不起這種人。
家訓史話
在古代,人們通常根據一個人的眼神去判斷他的品行是否端正,性格如何。三國時期的劉邵寫的《人物誌》中就寫道:“故仁,目之精,愨然以端;勇,膽之精,曄然以強。然皆偏至之材,以勝體為質者也。故勝質不精,則其事不遂。是故直而不柔則木,勁而不精則力,固而不端則愚,氣而不清則越,暢而不平則蕩。是故中庸之質,異於此類。五常既備,包以澹味;五質內充,五精外章,是以目彩五暉之光也。”
不同的貌色反映了不同的精神特征,人的精神在貌色上的顯現,最重要的是眼神。仁者的眼神端正而充滿誠意,目不斜視;勇者的眼神有如火焰,氣勢逼人。然而,不論仁者還是勇者都屬於偏材,他們隻是在某一方麵很有才能。一個才能偏向某方麵的人,如果不用其所長,做事很難成功。所以直而不柔的人過分倔強,強悍而不懂得收斂的人過於粗暴,有主見卻固執的人很容易變成剛愎自用的愚蠢之人,雖有氣勢但表達不清的人做事把握不住分寸,有智慧卻欠缺平常心的人往往失於放蕩。
具備中庸之質的聖人與上述各類人不同。因為其氣質具備了仁義禮智信五常,所以表現出平淡無味的風格;同時由於五行之氣充足,精華內斂,其精神也與眾不同,目含五彩之光。
古訓今鑒
眼睛是心靈的窗戶,最能夠反映一個人的內心世界。一個光明正大、心地無虧的人,眼睛必然明亮,目光必然有神;一個人如果做虧心事,一般都不敢正眼看人,眼神也不自在。在聽人講話時,注意觀察他的神色,就可以了解他的心理活動。人的喜怒哀樂、憂懼嫉恨等等,各種感情總要流露出來,即使想隱瞞也不能完全隱瞞住,所以觀察一個人的麵部表情、顏色,可以了解一個人的思想及情感。
康熙在庭訓中告誡兒孫“眼不正,心必邪”,是為了兒孫後輩在識人用人上走正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