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責我以過,當以虛心體察(1 / 1)

原文

責我以過,當以虛心體察,不必論其人何如,局外之言,往往多中。每有高人過舉不自覺,而尋常人皆知其非者,此大舜所以察邇言也。即詩文亦然,讚者未必皆當,若指我之失,即淺學所論,亦常有理,不可忽也。

——申涵光《荊園小語》

白話

別人指出自己的過錯,應當虛心體察接受,不論對方是什麼樣的人,局外人的話往往是一語中的。常常有些位高權重的自己沒有發現失當,反而平常人都知道他不當的地方,這就是為什麼舜廣聽言論的原因。作詩文也是這樣,那些稱讚的未必得當,

家訓史話

古人為求“一字師”而不恥下問的故事枚不勝舉。所謂“一字師”,就是改一個字的老師。他給你的詩文改一個字,你就尊他為師,這固然是你的謙虛,但更重要的是他在一個字上見能耐,就這一點而言,他確實有資格當老師。

唐五代“詩僧”齊已,寫過一首題為《早梅》的詩,其中有兩句是“前村深雪裏,昨夜數枝開”。詩人鄭穀讀後提意見說,“數枝”就不算“早”了,不如改為“一枝”。齊已覺得言之有理,當即拜他為“一字師”。後來很多人也都認為“數”改為“一”好,但郭沫若先生卻認為,齊已寫早梅用的是白描手法,不加渲染烘托,是怎麼回事就怎麼回事,“數枝”沒什麼不好,因此,“改固可,不改亦未嚐不可。”一個推敲語言,一個尊重事實,都能夠言之成理,可見角度不同,看法就可能不同。

元代詩人薩天錫有兩句詩:“地濕厭聞天竺雨,月明來聽景陽鍾。”很多人都讚譽有加,唯有一個不知名的老者含笑搖頭。薩天錫求教,老者說:“此聯雖好,隻是‘聞’、‘聽’二字意思重複,‘聞’宜改為‘看’。並說唐人有“林下老僧來看雨”的名句。薩天錫即俯身叩首拜為“一字師”。“聞”改為“看”,不但為了避複,而且“看”比“聞”更直觀,因而更能表現“厭”的情緒。

宋人肖楚才在溧陽主持事務時,有個叫張乖崖的官員請他吃飯。他看到張的案上放著剛寫完的一首詩,其中有“獨恨太平無一事,江南閑殺老尚書”兩句,略作沉吟,就提筆把“恨”改為“幸”。問之,則曰:“你現在功高位顯,奸人蠢蠢欲動而未曾動,今天下統一,太平無事,你應該感到萬幸才對,為何獨恨太平無事?有悖情理啊!”張茅塞頓開,拜肖為“一字師”。“恨”改為“幸”,完全從實際出發。古人使用語言先要煉“意”,而後再煉“字”;意切,字才可能準。離開外部語境和內部語境,孤前人“一字師”的故事還有很多。這些故事都從不同角度告訴我們學習語言和運用語言的道理,它給我們的啟發已經遠遠超過某一個字本身的妙處,而從更深的層麵激活我們的思維,使我們知道“為求一字穩”並不容易,但若是做到“穩”了,又是一種多麼美妙的精神享受啊!立地“煉字”,是下策。

古訓今鑒

有句古語說得好;“滿招損,謙受益。”要認識到一旦驕傲自大、自滿自足了,也就到了停止前進的時候了。“謙虛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後”,這是被無數事實證明的真理。隻有克服驕傲自滿的缺點,才能培養起謙虛的美德。 謙遜是自信心的一種外在表現,是對自我具有一種強烈的認同感。謙遜者不是弱者,謙遜反而會映襯出你的強大。一味的自傲隻會使我們的心靈變得像空心的蘆葦一樣脆弱,疾風吹過便易折斷。謙遜能讓我們在生活和工作中一步一個腳印,堅定自信地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