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吾見世人,清名登而金貝入,信譽顯而然諾虧,不知後之矛戟,毀前之幹櫓也。虙子賤雲:“誠於此者形於彼。”人之虛實真偽在乎心,無不見乎跡,但察之未熟耳。一為察之所鑒,巧偽不如拙誠,承之以羞大矣。伯石讓卿,王莽辭政,當於爾時,自以巧密;後人書之,留傳萬代,可為骨寒毛豎也。近有大貴,以孝著聲,前後居喪,哀毀踰製,亦足以高於人矣。而嚐於苫塊之中,以巴豆塗臉,遂使成瘡,表哭泣之過。左右童豎,不能掩之,益使外人謂其居處飲食,皆為不信。以一偽喪百誠者,乃貪名不已故也。

——顏之推《顏氏家訓》

白話

我見到世上的人,清名播揚但金錢暗入,信譽昭著但許諾有虧,真不知是不是後麵的矛戟,在搗毀前麵的盾牌啊!慮子賤說過:“在這件事上做得真誠,就給另件事樹立了榜樣。”人的虛或實,真或偽固然在於心,但沒有不在行動上表現出來的,隻是觀察得不仔細罷了。一旦觀察得真切,那種巧於作偽就還不如拙而誠實,接著招來的羞辱也夠大的。伯石的推讓卿位,王莽的辭謝政權,在當時自以為既巧又密,可是被後人記載下來,留傳萬世,就叫人看了毛豎骨寒了。近來有個大貴人,以孝著稱,先後居喪。哀痛毀傷過度,這也是以顯得高於一般人了;可他在草薦土塊之中,還用有大毒的巴豆來塗臉,有意使臉上成瘡,來顯出他哭泣得多麼厲害,但這種做作不能蒙過身旁童仆的眼睛,反而使外邊人說他喪中的居處飲食都在偽裝。由於有一件事情偽裝出現假,而毀掉了百件事情的真,這就是貪名不足的結果啊!

家訓史話

王莽是西漢末年時新朝的建立者,大奸似忠,是中國古代史上最著名的野心家、陰謀家。王莽出身於西漢末年聲勢顯赫的外戚之家。但由於王莽之父早死,未能受封。所以,與其他兄弟相比,王莽是孤獨貧寒。但是,他又是個極有抱負的人,為了盡可能多地釣取名譽,他不怕艱苦,更不怕付出重大代價。在不放棄任何機會地沽名釣譽方麵,王莽堪稱蓋世奇才。

早年的王莽就頗有美名。父兄不在人世,他主動承擔起了家庭的生活重擔。他孝順老母,尊敬寡嫂,養育孤侄;他生活儉樸,待人廉恭,倍受鄉裏讚譽。他又勤奮好學,師事陳參,受《禮經》,“被服如儒生”,給人們留下了儒雅博學的美好印象。

當然,王莽的這些舉動決非無意而行之,在頗有權勢的伯父、叔父麵前,他將自己的這套“孝”功就練得更加細致入微、真摯感人了。其伯父大司馬王鳳生病時,王莽曾守候榻前,小心侍奉,煎湯嚐藥,一連數月不解衣帶,顧不上寢食梳洗,結果“亂首垢麵”,形容惟悴。看到侄兒比親生兒子都孝順,王鳳十分感動。臨死時,太後來探望,王鳳鄭重的將王莽托付給太後及皇上,希望他們予以照料。王鳳死後不久,王莽便當上了射聲校尉,進入仕途。王莽的孝順也博得了叔父王商的憐愛,他甚至上書給成帝,要把自己的封邑讓出一部分來給王莽。

王莽自己一直過著非常檢樸的生活,他的封邑收入全部都用在了聘賢養士之上了。一次,王莽母親生病,公卿列侯遣夫人前來問候。這些夫人們個個華裳麗服,佩玉戴珠,乘著高馬駟車,來到王莽的大司馬府第。王莽夫人慌忙出外迎接,這些貴婦們看到眼前的這位女人“衣不曳地,布剛蔽膝”,十分寒酸,還以為是府中供以驅使的婢女,經過交談才知道,這就是權傾朝野的大司馬王莽的夫人,都驚訝不已。此事不脛而走,廣為傳播,人們無不讚美,欽佩王莽的儉樸廉潔。

成帝病死後,哀帝繼位。新的外戚勢力形成,與王氏勢力展開了激烈的權力角逐。在此形勢之下,王莽采取以退為進之策,請求辭職,以便積蓄力量,準備東山再起。此時的他,更加重視沽名釣譽。他的兒子殺死一名家奴,王莽大怒,痛責其子並迫令其自殺償命。這在封建時代是一件絕無僅有的舉動,使王莽獲得了極大的名聲。王莽隱退剛三年,上書為他鳴不平、呼籲他重返政壇的官吏就有一百多名。在強大的輿論壓力下,王莽重被起用,再次出任大司馬。

出台的王莽已今非昔比,他開始施展鐵的手腕,扶植親信,排除異已。但是,他始終忘不了擺出一副正人君子、孝子忠臣的麵孔,欺上瞞下,一方麵騙取太後的信任,一方麵以小惠收買人心,為自己歌功頌德。

接著,王莽又毒死了漢平帝,立兩歲的子嬰為帝。此時的王莽在朝中已是說一不二的人物了。不久,便發生了王莽製造“天命”,篡奪天下的事。

古訓今鑒

在顏之推看來,一個人是否真誠,完全是他內心的需求。如果他隻是為了博取好的聲名,故意裝出一副真誠的樣子,那麼,他遲早會露出馬腳來。貪利固然是貪,貪圖名聲,沽名釣譽也是貪。真廉無廉名,立名者正所以為貪。是指真正廉潔的人並不一定樹立廉潔的名聲,那些樹立名聲的人正是國為貪圖名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