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新加坡成功之路
李澤厚教授認為,中國的改革開放要成功,唯有走西體中用的道路。他特別舉出新加坡成功采行西體中用的現代化模式,來闡明他的主張。
他說,所謂“西體”,須先有個現代化的物質基礎,即工業和經濟發展。新加坡是在經濟基礎上接受現代化,但並不是照搬西方的政治製度。
對於這種“模式是西方,但配合新加坡的特殊條件”的生存發展之道,李教授給予高度的評價。他認為,李光耀總理是非常清醒的,充分了解並強調新加坡是個小國,沒有豐富資源,又夾在兩個大馬來民族的國家之間,生存著實不易。唯有走西體中用的路子,才能獲得長期穩定。
他說:“新加坡能夠在20年的時間內取得今天的成績,真是很不容易,這種以西方的政治、經濟製度,結合新加坡的條件,就是中國目前談論的西體中用。”
西體中用的主張在中國受到很多的批評。盡管如此,李教授堅持西體中用,並強調中體西用對中國的現代化完全不管用。
他表示,中國仍然有很多人喜歡搞中體西用,以為引進西方的技術、管理知識就夠了,中國原有的一套意識形態都不要改動。他認為,完全保有傳統的那一套政治製度或意識形態,再運用西方的技術,那是行不通的,洋務運動的失敗就在這裏。
(二)中國與西體中用
在回答有關西體中用和社會主義製度的問題時,這位關心民族命運的思想家更進一步指出,中國必須擺脫斯大林模式,不擺脫這個模式,前景就有困難。
他表示,社會主義的模式是斯大林在20世紀30年代定下來的,中國和東歐都采用這個模式,“但現在看來是不行了,今天蘇聯為布哈林翻案,具有很大的現實意義。布哈林當年不讚成斯大林模式,認為資本主義應‘長入’社會主義,他是主張社會主義國家保存部分資本主義的成分,現在看來,他的看法是對的”。
因此,他認為,中國必須整個地改變,以西方的體製結合中國的具體實際,才有希望;全盤西化既不可能,要中體西用,又必然回到專製封建主義的形態。
(三)中國改革與政治
中國要改革如此困難,是否傳統的力量太強大、太根深蒂固?為什麼極端的政治勢力能輕易發起運動,使國家的安定大受影響?
李教授指出,這是由於中國是一個農民國家,小生產農民的傳統和意識,在社會上有很大的統治力量,過去的革命者多半通過農民革命取得政權,已習於這套方式。同時,小生產農民的眼光比較狹隘,看不慣西方的東西,所以當年“文化大革命”一講破四舊,反對資本主義,大家都很起勁。這種強烈的反現代化情緒很普遍,若單靠毛澤東、江青等人,“文革”是搞不起來的。
此外,李教授也指出一點:當年參加“文化大革命”的人,大家都很熱忱、很積極,並非被迫參加,包括當時很大批的知識分子,幾乎帶著懺悔的心情,並不如外界想象的那麼簡單,比如說“某某教授當時被迫檢討”。
他說:“當時大家心裏真覺得自己有錯,現在大家都不願講了,情況是很複雜的……。包括我自己,當年也覺得,知識分子應該去勞動,好像信基督的人希望得到拯救一樣。”
對於中國近百年來的內憂外患、民生困苦,李教授感受深切,他認為,目前是中國改革開放的最好機會。中國過去已失去了好幾次機會:1945年及1950年的大好機會,蔣介石和毛澤東都相繼失去了,致使中國大陸落後。
他說:“這種曆史經驗是很慘痛的,中國必須把握時機,不能再失去了。很多國家都在這幾十年發展起來。老實說,1957、1958年的時候,我們是看不起日本的,那時中國的水平跟日本差不太多,可是現在人家跑得很快。這個慘痛的經驗,中國應該好好吸收。”
對改革抱著“審慎地樂觀”態度的李教授,目前最關心的,倒不是意識形態或模式的取舍,而是通貨膨脹。他表示,通貨膨脹是影響一般老百姓的關鍵問題,也給某些反對改革的勢力提供一些炮彈。政府如能有魄力地把通膨問題解決,整個情況就會好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