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親利奧·維納覺得兒子長大了,有必要把他送進學校進行和年齡相適應的正規學習和生活。他和妻子商量又商量,他求朋友找學校,跑了一個地方又一個地方,很難得到滿意的答複。因為這孩子太小——還不滿6歲,這不符合學校的招生條件。好不容易,勉強進一個鄉村小學旁聽。但很快就轉入另一所鄉下小學。這裏的條件也十分簡陋,各種年齡段的孩子鬧哄哄地擠在一個班裏學習,老師也隻有一位。不但談不上教學質量,而且,學生們的日常行為毫無約束,有的學生逃課,整天到校舍外不遠處的那個大池塘裏去溜冰玩。
父親覺得這樣的環境實在不適於兒子的長進,就又讓他在家“自學”。也正是從此以後,他開始有意識地向兒子傳授知識,並盡可能地豐富他的見聞,激發他的興趣。
雖然父親認為那個學校不怎麼樣,但是在小維納的心目中,那兒要比家裏新鮮、熱鬧,同時,也更比在家多了一分自由。尤其到了這1901年的春天,父親常提醒他:你已經6歲了,不再是小孩子。他也明顯地感覺到,父親在悄悄地給自己施加一些壓力,他比以前對自己更嚴肅了,尤其在看書上,也表現在對一些問題的觀點上。
對於父親的改變,有時候他感到很不適應。他又從心底懾於父親的威嚴和權威,不敢甚至連想都沒想抗議。對此,他是從另一個角度來逃避不愉快的——以自己良好的記憶力和理解力,完美地回答父親的問題。在這同時,還有另外一件事情讓他興奮和愉快:他們全家要在今年夏天,到遙遠的歐洲去旅行!
對這次幾個月以後的旅行,維納的興奮是強烈的。他把兩年前父親旅行歐洲時寄給他的明信片,統統找出來細細地玩弄,他想象中的歐洲是那樣美好而生動,這一段時間他常做夢,他相信,夢中那蔚藍的天空、無際的原野、清亮的溪水和那遠處數也數不盡的高樓大廈,正是歐洲!有時候,他按捺不住心中的激動,就按照自己的想法,把歐洲的樣子講給他的小妹妹聽,看到妹妹樂嗬嗬的高興樣,他越發神往歐洲了。母親也時不時地從城裏買回各式各樣的玩具,以及其他一些旅行用品。小維納具有豐富的想象力,馬上就弄明白了一些物件的使用方法,他幾乎能感覺到,在那漫長的旅程中,使用這些東西的舒服的感受。對於母親為他們精挑細選的玩具,他不忍心馬上就玩,他想把玩它們的愉快,放在有趣的旅行中。
時間過得真慢,小維納等了又等,才挨到了春末。旅行終於要開始了。他又從父母那裏得知,他們的第一站是紐約。
當時,紐約住著維納家的親戚。有小維納的祖母,上文已經提到過。還有他的叔叔傑克,三個姑媽:奧爾加的母親夏洛特,奧古斯坦和阿德爾。一大家人住在擁擠的老式公寓裏,讓初見“城市”風光的小維納十分難以理解。他靜靜地觀察著這“稀罕”的一切。
在這一大家中,祖母是輩分和年齡最大的權威人物。她的心中,還保存著猶太人生活的許多習慣和禮節。他們一到紐約,祖母就積極聯絡,主張這個新來的4口之家馬上去走訪親友。而且,這種走訪是極講究的,範圍也極其廣泛,甚至對第三代、第四代的堂表親都要熱情地去探視。小維納除了感覺到累以外,覺得這件事很神秘,也很親切。他驀然間感覺到人間有這樣一種令人激動的感情存在。
但從他母親的表現上看,又讓他難以理解。他真有些迷惑了,更感到無所適從。因為,母親家已搬到美國很長時間,起碼比父親家要早上一代人那麼久,所以,在生活習慣上,猶太人的那種親情觀念相對淡漠了。加之和利奧結婚以後,與娘家人聯係較少,因此,對老婆婆的這些講究有些想不通。白天她和丈夫一道走親串朋友,一到了晚上,或者沒有外人的時候,她就表現出一種不滿。而對這種不滿的表達方式又是不直接的。比如提到這邊的親戚時,她會說:“人家是紐約人嗎!”常把“紐約”兩個字念成一種變調,這時父親就知道母親是什麼意思了,他尷尬地一笑,也不言語。母親通過這種“藝術”的形式,達到了挖苦的目的。並且,她這樣做的時候,常有意背著孩子。剛開始時,維納不明白母親是什麼意思,很快他就明白了那“紐約”的含義,心裏也有些像母親那樣,要輕視些什麼。
一次,他和小妹妹在屋裏玩,父母走訪了一天在床上休息。這時,他逼真地模仿母親的語調,用手指點著妹妹的額頭,“紐約”了一聲。沒想到,母親氣憤地坐起來,嚴肅地製止他。小維納真的驚呆了,他沒感到這有什麼嚴重之處,為什麼母親生氣了呢?她不正是向父親那樣說的嗎?母親很少生氣啊!多少年以後,他才明白母親的心理,為此,他特別佩服他母親的教子之道啊!
孩子有最強的模仿能力,所以,父母的形象對他們的影響是特別大的,如果稍一不注意,就會因為這形象的誤導,而給他們的心理帶來陰影,如自私、傲慢、野蠻等等,甚至影響他們今後的性格。父母的使命是神聖的,任務也確實是艱巨的。
紐約在當時的美國已經是大城市,而小維納一家以前大部分時間住在小城鎮,有時還住在鄉村。他對鄉村的情況比較熟悉,而城市的許多東西對他來說是新奇而陌生的。他在這裏常和奧爾加表姐外出遊玩,學會了把別針放在電車軌道上,讓電車把它軋成“小刀”的遊戲,還學會了玩小紙牌,以及用小紙牌搭房子等遊戲。奧爾加還常領他去參觀和研究大街上的電車,也常隨媽媽到商店去買東西。總之,這城市對他來說是新鮮的,他也就用更大的興趣和熱情去觀察它、認識它、領會它。小維納的父母有意地這樣做,用新鮮的事物去激發小兒子的想象,讓各式各種的世間萬象去充實他的頭腦。
父母不斷地購進更多的東西,準備著即將開始的真正旅行。在這些準備中,父母花銷最多的、也當然讓維納兄妹最感興趣的,是那一套高級精美的科學實驗玩具:電學遊戲玩具、磁性遊戲玩具、肥皂泡遊戲玩具等等。
真的航行開始了,一家4口人坐上了美國到荷蘭一線的海輪。叔叔傑克和姑母們都來給他們送行,還有奧爾加,小維納看著漸漸遠去的親人,眼睛濕潤了。在他幼稚童真的心靈中,充滿了親情的溫暖和離別的思愁。
維納一家坐的是二等艙。對於全家旅行的遊客來說,坐一等艙花費太大,二等艙相對來說,既實惠又體麵。
把位置找好以後,為了讓小維納熟悉情況,父親領著他熟悉船上的情況。來到三等艙時,他既驚訝,又疑惑,隻見這個船艙內,許多人密密地擠在一起,裏麵既黑暗又嘈雜,發出難聞的氣味,人們的衣著也十分粗陋,那裏的小孩子們,既肮髒又野蠻。他呆呆地看著,卻怎麼也不明白——這些人為什麼不到上麵去呢?那裏既幹淨又明亮,而且,那裏還有許多空閑著的床位啊!
父親給他解釋了一番以後,他還是不明白。但是,他心中充滿了不平和憤恨,他生氣那些人為什麼那麼膽小,為什麼不敢到好地方去好好坐船。
小孩子的情緒波動是迅速的,當父親領他到甲板上,放目遠望明媚陽光之下的碧海藍天時,他那小小的心靈世界無限亮麗。
以前小維納見到的多是遮目的高樓和起伏的群山,雖然這些樓和山本來並不大,在小維納的眼裏,它們都氣勢恢宏不可攀登。而此刻,放目遠望那遼遠的、一望無際的海洋時,他震驚了,也迷惑了,原來天底下還有這樣大的地方,再遠望,自己的心情和幻想陷入一種美麗神聖的境地中。
雪白晶瑩的浪花,從那遙遠的地方一浪一浪滾來、綻開;那頑強的小鳥,在勇敢地與它們搏鬥著、搶奪著什麼;太陽那明亮的光輝,撒滿這浩瀚無邊的大海,並且還神氣活現地玩耍著。他感覺身體隻是一個漂移的小東西,而且越來越小,越來越融入浪花的飛濺之中。他自由了,仿佛自己刹那間也變成了浪尖上那頑強的小鳥,歡快地歌唱著、拚搏著、飛舞著、眺望著,把一切的一切都溶入這充滿想象的愉快和行動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