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神童是這樣長成的(1 / 2)

從幼兒時期起,宋文清她就是一個獨立的孩子。她喜歡和大孩子在一起玩,大孩子在一旁寫作業,她湊上去瞄幾眼,大孩子們討論題目,她也托著腮認真地聽著。不知不覺中,她的口中常冒出大孩子們交流的內容。

小學報名時,她掌握的知識竟然遠遠超過了一年級孩子的水平。這令老師很吃驚,父母也很吃驚。於是母親抱著試試看的心態,向老師谘詢孩子能不能跳過一年級,經過評估,老師們發現宋文清的程度上三年級完全沒問題。於是6周歲那年,別的孩子上一年級,她直接上了三年級。

兩年後,也就是她8歲那年,她正式被泰山博文中學初一錄取。

三年後中考,她發揮穩定,考上了當地重點高中泰安二中。進高中後,她的成績依然很好,在班級前20名。2013年,她報考東南大學少年班,高考中發揮出色,考出609分的好成績,順利被東大錄取了。

宋文清母親坦言,她和宋文清的爸爸都是普通工人,對宋文清並沒有特殊的教育,從小也沒上過什麼輔導班,一切都是順其自然。在媽媽看來,她也不是那種過目不忘、無師自通的孩子,“智商一般般,但情商不錯。”“她不喜歡在家學,更喜歡去學校,和老師同學相處得都不錯。”閑暇時,宋文清喜歡看文學書或者找同學玩。

由於家庭的特殊性,從小學二年級開始,雲南少年許恒瑞被父親安排到昆明居住,並聘請了一些優秀老師為其單獨上課。不到半年,他就學完了小學課程;然後又用不到一年的時間,順利學完初中課程,此時,許恒瑞剛滿8歲。

9歲時,他開始攻讀高中課程,學籍依舊掛靠在彌勒一中,與讀初中時一樣,他隻是偶爾才來彌勒中學聽聽課,參加一些必要的考試。

每科考試時間2個小時,許恒瑞不到1小時就能做完,最快一次隻用了40分鍾。一次,許隨高二學生應試,剛考不久,他就和監考老師說,“我要出去玩。”老師一看,他不僅答完了卷子,而且幾乎都對了。

2011年,年僅11歲的許恒瑞報名參加高考,最終以526分的成績被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錄取。

許恒瑞的父親說,許恒瑞是一個拚命學拚命玩的孩子。會連著幾小時埋頭學習,非常專心。玩起來也一樣拚命,平時喜歡乒乓球、足球、羽毛球,連著玩幾小時。許最喜歡的是駕車,車對他來說就像是一種文具。

20個月時,張炘煬才會說話。2歲時,父親開始教他識字,給他買一些兒童讀物,三個月後,他就能認識1000多個漢字了。

2000年秋,剛滿六歲的張炘煬開始讀小學。不過,他隻用了一個月,就轉升到了二年級。後來,二年級,他讀了一個月,三年級,他用了四個月,隨後就又跳過四年級,直接讀五年級,五年級,他也隻是用了兩個月的時間就讀完了。一年後,他順利進入初中。六年製的小學義務教育,張炘煬隻用了兩年。

“初中”對於張炘煬來說還算平穩,初一初二都好好念了。直到初三下學期,老師開始向他的父親反映,說他貪玩,不怎麼好好聽課了。既然這樣,父親隻好把他帶回家。等到新學期開學,在家自學半年、算是“初中畢業”的張炘煬便直接跳級到盤山縣高中,直接讀高三。

2005年,年僅10歲的張炘煬參加高考,同年以高出遼寧當地的普本線47分的優異成績考上天津工程師範學院。成為中國目前最小的大學生。

在常人的眼裏,這三個孩子無疑都是神童,一個傳統意義上的神童。而事實上,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智商一般,但都好玩、愛動、肯動腦子。

其實,現在孩子的智商大都是差不多,隻要我們注意引導,注意培養孩子的興趣和獨立性,即使孩子不能成為傳統意義上的神童,他們在其他領域同樣也會獲得成就。關鍵是,我們怎麼來理解“神童”這個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