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材精微,實自難知。知之難審,效薦之難。
【題解】
認識人才並取得效果有兩個難點。一個是認識人才本身的難處,一個是認識了人才而沒有取得成效的途徑的難處。本章對這兩個難點進行了詳盡的分析。指出難點並非讓人知難而退,而是讓人清楚地認識難點形成的主觀原因和客觀原因,從而克服在考察任用人才上所遇到的困難,取得實際效果。
劉昺注譯文:人才的道理精深微妙,實在難知。知道它難以詳察,舉薦也難。
蓋知人之效有二難。有難知之難,尤奇遊雜,是以難知。有知之而無由得效之難。己雖知之,無由得薦。何謂難知之難?人物精微,智無形狀,奇逸精妙。能神而明,欲入其神,而明其智。其道甚難,固難知之難也。知人則哲,惟帝難之,況常人乎?是以眾人之察不能盡備。各守其一方而已。故各自立度,以相觀采。以己所能,曆觀眾才。或相其形容,以貌狀取人。或候其動作,以進趨取人。或揆其終始,以發止取人。或揆其儗象,以旨意取人。或推其細微,以情理取人。或恐其過誤,以簡恕取人。或循其所言,以辭旨取人。或稽其行事。以功效取人。八者遊雜,各以意之所可為準,是以雜而無紀。故其得者少,所失者多。但取其同於己而失其異於己,己不必兼,故失者多。是故必有草創信形之誤,或色貌取人而行違。又有居止變化之謬。或身在江海,心存魏闕。故其接遇觀人也,隨行信名,失其中情。人物誌效難第十一是以聖人聽言觀行,如有所譽,必有所試。故淺美揚露,則以為有異。智淺易見,狀似異美。深明沉漠,則以為空虛。智深內明,狀似無實。分別妙理,則以為離婁。研精至理,狀似離婁。口傳甲乙,則以為義理。強指物類,狀似有理。好說是非,則以為臧否。妄說是非,似明善否。講目成名,則以為人物。強議賢愚,似明人物。平道政事,則以為國體。妄論時事,似識國體。猶聽有聲之類,名隨其音。七者不能明物,皆隨行而為之名。猶聽貓音而謂之貓,聽雀音而謂之雀,不知二蟲竟謂何名也。世之疑惑皆此類也。是以魯國儒服者眾,人皆謂之儒,立而問之,一人而已。夫名非實,用之不效。南箕不可以簸揚,北鬥不可挹酒漿。故曰:名由口進,而實從事退。眾睹形而名之,故用而不驗也。中情之人,名不副實,用之有效。真智在中,眾不能見,故無外名而有內實。故名由眾退,而實從事章,效立則名章。此草創之常失也。淺智無終,深智無始,故眾人之察物,常失之於初。故必待居止,然後識之。視其所止,觀其所居,而焉不知?故居視其所安,安其舊者敦於仁。達視其所舉,舉剛直者厚於義。富視其所與,與嚴莊者明於禮。窮視其所為,為經術者勤於智。貧視其所取,取其分者存於信。然後乃能知賢否。行此者賢,反此者否。此又已試,非始相也。試而行之,豈相也哉!所以知質,未足以知其略。略在變通,不可常準。且天下之人,不可得皆與遊處。故視其外狀,可以得一,未足盡知。或誌趣變易,隨物而化。是以世祖失之龐萌,曹公失之董卓。或未至而懸欲,或已至而易顧,李軼始專心於光武,終改顧於聖公。或窮約而力行,或得誌而從欲。王莽初則布衣折節,卒則窮奢極侈。此又居止之所失也。情愛如此,誰能定之?由是論之,能兩得其要,是難知之難。既知其情,又察其變,故非常人之所審。
【注釋】
知人之效:認識人才並取得效果。
無由得效:沒有取得成效的途徑。
能神而明:深入他的精神世界進而了解他的才智。即下文劉昺所“欲入其神,而明其智”。
知人則哲,惟帝難之:語出禹和皋陶的對話。《尚書·皋陶謨》:皋陶說:“都!在知人,在安民。”禹說:“籲!鹹若時,惟帝其難之。知人則哲,能官人。安民則惠,黎民懷之。”
各自立度:各自確立自己的標準、角度。
以相觀采:以此來對人才進行觀察和使用。相,表示一方對另一方采取的動作。《史記·魯仲連鄒陽列傳》:“臣聞明月之珠,夜光之璧,以暗投人於道路,人無不按劍相眄者。”
候:觀察。《漢書·杜周傳》:“(杜)周少言重遲,而內深次骨。(減)宣為左內史,(杜)周為廷尉,其治大抵放張湯,而善候司。”顏師古注:“觀望天子意。”
揆:揣度。《詩·墉風·定之方中》:“揆之以日,作於楚室。”毛亨傳:“揆,度也。度日出日入,以知東西。”
發止:進退。
揆其儗象:揣度擬想的形象。儗,同“擬”。
稽其行事:考查他做事的效果。稽,考查。《易·係辭下》:“於稽其類。”孔穎達疏:“稽,考也。”
草創信形:草率地相信外表的東西。草創,草率。《東觀漢記·光武帝紀》:“時城郭丘墟,掃地更為,帝悔前徙之,草創苟合,未有還人。”
居止變化:地位或職位的變化與內心不一致。
魏闕:古代宮門外兩邊高聳的樓觀。《周禮·天官》:“乃懸治象之法於象魏,使萬民觀治象。”鄭玄注引鄭司農曰:“象魏,闕也。”亦借指朝廷。
隨行信名:輕易地相信他的行為和名聲。
中情:內心的實際情況。
淺美揚露:心智膚淺顯揚表露。
深明沉漠:心智深邃內心明白而不外露。
離婁:古代傳說中的人物,視力極好。
口傳甲乙:勉強地分別等級次第。即下文劉昺所說“強指物類”。
義理:道理。
講目成名:勉強地分辨人的賢能和愚昧。
平道政事:胡亂談論政事。平,憑空,無根據。《太平廣記》引《汝南先賢傳·袁安》:“漢袁安為楚相,會楚王坐事,平相牽引拘係者千餘人。”
南箕:星名,即箕宿。共四顆星,形似簸箕,夏秋之間見於南方,故稱。《詩·小雅·大東》:“維南有箕,不可以簸揚。”
北鬥:星名,即鬥宿。共七顆星,形似古代盛酒的鬥。挹:酌,以瓢舀取。《詩·小雅·大東》:“維北有鬥,不可以挹酒漿。”
名由口進:名聲通過眾人之嘴而宣揚提升。
中情之人:真正的智慧在內心的人。即下文劉昺所說“真智在中”。
名不副實:指中情之人的名氣和實際不相符的情況。
實從事章:做事效果顯著而名聲彰顯。章,同“彰”。
居視其所安:沒當官的時候看他安心於什麼。居,指賦閑未仕。《文選·束晳〈補亡詩〉》:“彼居之子,罔或遊盤。”李善注:“居,謂未仕者,言在家之子。”
始相:僅僅憑眼睛看。
世祖失之龐萌:世祖即東漢光武帝劉秀,世祖為其廟號。龐萌,西漢末山陽人。隨綠林起義,更始政權建立後,為冀州牧,將兵屬尚書令謝躬,共破王郎。謝躬敗,龐萌乃歸降劉秀。劉秀即位,以為侍中。龐萌為人遜順,甚見信愛。劉秀常稱揚他說:“可以托六尺之孤,寄百裏之命者,龐萌是也。”拜為平狄將軍。時詔書獨下蓋延而不及龐萌,龐萌以為蓋延譖己,自疑,遂起兵反叛。事見《後漢書·劉永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