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育林 安宇柱
作者簡介:安宇柱(1938—)女,原延安大學校友總會辦公室主任。
引言
20世紀30年代—40年代,當中國音樂藝術處於艱難生存與緩慢發展之際,陝北民歌卻猶如雨後春筍,得到了蓬勃發展,產生了大量的反映這一曆史時期人民群眾革命鬥爭畫卷的、具有鮮明時代性的民歌。她宣傳革命、團結人民、激勵鬥誌、歌唱新生活、歌頌領袖共產黨,為奪取中國革命鬥爭的偉大勝利,發揮了重要的作用。陝北民歌獲得了質的飛躍。陝北革命曆史民歌堪為我國民歌發展的楷模。
建國初期,我國百廢待興,振興民族文化作為基本國策之一,為我國民間音樂的複興發展創造了良好機遇。在我國眾多漢族民歌中,有著良好基礎的陝北民歌獨領風騷,與時俱進,半個世紀來,響徹大江南北,不僅為陝北人民所擁有,而且已成為全國人民共同的財富。
21世紀,市場經濟大潮滾滾而來,衝擊著每一片土地,每一個領域,陝北民歌也同樣麵臨新的挑戰、新的機遇。
總結陝北民歌發展曆史經驗,探討21世紀陝北民歌的發展前景,是關心、熱愛陝北民歌者應盡的責任。希望得到學者、專家指正。
一、20世紀30年代—40年代陝北民歌的發展
(一)陝北革命曆史民歌的形成
20世紀30年代—40年代所產生的陝北民歌被稱為“陝北革命曆史民歌”,是陝北民歌中十分重要的組成部分。陝北革命曆史民歌的形成來自兩股力量:一、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土地革命運動、抗日民族解放戰爭、國內解放戰爭,不僅是中國現代社會發展的推動力,也是陝北革命曆史民歌發展的推動力。馬列主義、革命道理喚起了陝北人民,艱苦的戰爭歲月錘煉了陝北人民,也孕育了陝北革命曆史民歌。陝北人民以前所未有的革命熱情、不怕犧牲的大無畏精神,投身於革命,緊密配合革命鬥爭編唱民歌。於是,《天心順》、《土地還家》、《劉誌丹》、《打南溝岔》……以全新的內容、昂揚奮進的氣勢傳唱在陝北黃土高原上。二、以冼星海為代表的延安“魯藝”文藝工作者們,在毛主席的《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精神指引下,深入工農兵,體驗生活,開掘陝北民間音樂,或為陝北傳統民歌填寫新詞(如《擁軍花鼓》、《軍民大生產》、《獻給八路軍出征將士》等),或在陝北傳統民歌音樂基礎上編創新的歌曲(如《翻身道情》、《南泥灣》、《二月裏來》等)。“魯藝”文藝工作者們的參加,使陝北民歌的發展如虎添翼,無論在數量上,還是質量上,在當時堪居全國之首。
(二)陝北革命曆史民歌的特點
陝北革命曆史民歌有兩個突出的特點。
1.陝北革命曆史民歌已不再單單是一種民間自發式地編唱活動,不再單單服務於人民的音樂生活,它已被納入社會機製,宣傳革命、教育人民、打擊敵人,成為整個革命機器中的“齒輪和螺絲釘”。工農商學兵、機關幹部,無人不會唱;鄉村、城鎮,到處回蕩著革命的歌聲。那歌聲已不再是過去那種男女之情,苦難之恨,那歌聲是在歌唱翻身得解放,是在歌頌紅軍的英雄氣概,歌頌革命領袖、共產黨,是在歌唱革命,即就是歌唱愛情也與革命緊緊連在一起。“唱民歌,鬧革命,已成時代的風潮”。一位陝北老紅軍說得好:“國民黨是被紅軍打垮的,也是被老百姓唱垮的。”生動地說明了陝北革命曆史民歌當年作為革命的齒輪和螺絲釘所發揮過的偉大的曆史作用。
2.陝北革命曆史民歌具有穿越時代的生命力。陝北革命曆史民歌中有大量的民歌是“魯藝”專業文藝工作者與民間結合的產物,它們取自民間,經過加工、改編再創造,再回到民間,經過一個不斷提高、完善的過程,因而它具有更高的藝術價值,具有穿越時代的生命力。革命的時代已過去了,但革命民歌的藝術永在。載歌載舞的《南泥灣》,熱情洋溢的《翻身道情》,至今聽來,人們仍可以得到一種極大的藝術上的滿足。
二、建國初期—20世紀末陝北民歌的發展
(一)對優秀傳統曲目的加工改編
如果說20世紀30、40年代對陝北傳統民歌的加工改編偏重於歌詞內容的話,那麼建國後對陝北傳統民歌的一些優秀曲目的加工改編則偏重於音樂曲調和表現形式,藝術家們創造性地運用變奏、複調、和聲、伴唱、重唱、領唱合唱、交響大合唱等現代創作技巧和表現形式,既保留了陝北民歌的基本曲調,又豐富了藝術形象,增強了藝術表現力,滿足了人們隨著社會的發展而提高了的藝術欣賞要求。
對陝北民歌的加工、改編主要集中在20世紀50年代和80年代後。
1.20世紀50年代對陝北民歌的加工、改編
20世紀50年代初,隨著原中央歌舞團陝北民歌合唱隊的組建,由音樂家王方亮、張樹楠成功地編創了一批陝北民歌作品:
《三十裏鋪》(無伴奏女聲合唱,王方亮編曲)
《蘭花花》(女獨、伴唱,王方亮編曲)
《繡荷包》(無伴奏女聲合唱,王方亮編曲)
《對麵溝裏流河水》(混聲合唱,王方亮編曲)
《女孩擔水》(女聲二部合唱,王方亮編曲)
《紅軍哥哥回來了》(女聲合唱,王方亮編曲)
《走西口》(女獨、女聲二部合唱,張樹楠編曲)
……
這些作品隨著陝北民歌合唱隊赴全國十大城市巡回演出而很快傳播開來,成為人們所喜愛的歌曲。在一次為中央領導演唱時,周總理興致勃勃地提議:“再唱個《蘭花花》好不好?”1957年在莫斯科舉行的第六屆“世界青年與學生和平友誼聯歡節”上,中國民歌合唱隊演唱了《三十裏鋪》等民歌,獲得了金獎。
50年代末,著名的音樂藝術家李煥之調動音樂的綜合表達手段,創造性地運用交響大合唱將陝北民歌《東方紅》加工改編為一首歌頌領袖共產黨的頌歌。歌曲以雄偉的氣勢、寬廣的音域、穩健的節奏、雄渾的音響、質樸流暢的音樂語言,為我們塑造了一個猶如東方升起的紅太陽一樣的偉大領袖、政黨的藝術形象。在民歌的加工改編上,交響大合唱《東方紅》可謂登峰造極!
2.20世紀80年代後對陝北民歌的加工與改編
20世紀80年代後,專業音樂工作向高、精、尖發展,陝北民歌的加工改編也推向高、精、尖。作曲家賀藝、歌唱家白秉權分別編創的《走西口》,作曲家王誌信編創的《蘭花花》,均按歌中人物、事件的發展變化,以較大的篇幅、較高演唱技巧發展了《走西口》、《蘭花花》,幾近歌劇中的“詠歎調”,滿足了人們在更高層次上的藝術追求。
另一方麵,20世紀80年代後,在世界掀起一股“保護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熱,一時被人們視為“落後”的傳統文化備受青睞。李世斌編曲的《上一道坡坡下一道梁》,王向榮編詞、黨音之編曲的《哪達達也不如咱山溝溝好》,黨音之編詞曲的《想你哩》、《拉手手親口口》,劉陽河、黨音之編詞,黨音之編曲的《大紅果子剝皮皮》等,都飽含濃鬱的陝北傳統民歌風韻,成為一批新的經過加工改編的優秀的陝北傳統民歌,有的成為陝北民歌原生態唱法的選用曲目。
除此還須特別提的是,20世紀70年代初,在藝苑百花凋零的時期,陝西文藝工作者集體將《跟上共產黨把革命鬧》(安全詞、航海曲)、《永遠跟著毛主席》(魏風填詞,隴東民歌《女兒擔水》曲調)重新改詞編曲(劉峰編曲),改編為三段體的《山丹丹開花紅豔豔》,很快風靡全國,豐富了全國人民的文化生活,以至在人們的心目中紅豔豔的山丹丹幾乎成了陝北的“國花”,陝北的代名詞。
(二)以陝北民歌為素材創作新作品
在對陝北民歌加工改編的同時,藝術家們憑著他們對陝北民歌的熱愛、熟悉,憑著他們嫻熟的技巧,以陝北民歌為素材創作了大量優秀作品,極大地豐富了人們的文化生活,繁榮了我國音樂事業。可概括為以下三個特點。
1.藝術家以自身體驗歌頌新時代新生活,為經濟建設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