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曲紹明講他在國外的經曆,有一件事令我心向往之。紹明是工人,篤實忠厚,言辭樸素有據。他說,曾在日本富士縣會館的大廳裏見到一架鋼琴。
廳內由大理石鑲嵌,明淨寬敞,有一架乳白色的三角鋼琴立在中心。這是一架無人演奏的鋼琴,令人驚奇的是,樂音汩汩而出,鋼琴的黑白鍵隨著樂曲上下起伏,疾徐有致。
這裏仿佛有一雙無形的、美妙的手。
無疑,這是一種電子產品。我不想誇讚工業化多麼神奇,而傾倒於其中的詩意之美。如果說鋼琴已發展到無人演奏的程度,並不值得高興,鋼琴家尤其不高興——這與錄音機已無區別。
琴聲在無形之中的自然而出,已使人駐足瞻矚,而起伏的琴鍵更令觀者揣摩那一雙看不見的手指是何等曼妙。
我希望國內引進這樣一種鋼琴,叫孩子們觀看,喚起他們神奇的想象力。
這件事在我腦裏揮之不去。有時想,貝多芬(他也是卓越的鋼琴家,車爾尼即貝多芬的學生)若活著,會怎麼看這件雅馬哈產品呢?我想象這架沒有見過的鋼琴在演奏雄渾的《出埃及記》,也許它隻適合演奏《水邊的阿狄麗娜》這樣甜美的曲子,而不適合貝多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