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揭秘古董隱形產業鏈(1 / 2)

揭秘古董隱形產業鏈

揭秘

作者:戴逸

正如《古董局中局》作者、“文字鬼才”馬伯庸所說,“古董永遠都是炒作的市場,沒有辦法像錢一樣有準確的估價,完全看市場需求、收藏家興趣出手。所以說古董從出手、拍賣、收藏、估價,整個過程就是一個炒作過程。隻不過有些炒得凶、炒得差,有些手段比較下作。”

夜間出籠的“鬼市”

上海城隍廟附近是上海最有名的“鬼市”。每周六淩晨,陸續有人上攤,直到清晨六七點鍾人流散去。“鬼市”是中國傳統的交易古玩舊貨的集市,通常有紅木窗框、紫砂壺、書畫、玉器、瓷器等物品。而與一般集市不同,鬼市隻在沒有陽光的夜間出現,買賣人人手一隻手電筒,用來照明和觀察貨品。

盡管幾乎每一個攤主都宣稱“我的東西都是‘老’的”,但這些“老”東西,可能昨天還在某個鄉村的家庭作坊裏。

在中國的古玩與藝術品收藏市場,有一條隱秘的產業鏈,從毫不起眼的鄉村和小鎮通向大城市的收藏品商店和拍賣行。經過這條產業鏈的“升華”,一幅千元左右的“吳昌碩”(繪畫)最後可以變成幾十萬元,一個數百元的“顧景舟”(紫砂壺)也能炒到十幾萬甚至上百萬元。而“鬼市”隻是這條產業鏈中下遊的一環,用來處理那些並不高明的仿製品。

除了賣家,“鬼市”上還有一類職業買家,他們往往有自己的店鋪,每周來此淘一次貨,再拿到自己的店鋪出售。

這天,一位上海的畫廊老板明顯淘到了滿意的貨品,他展開一幅泛黃的蓮花鴛鴦絹畫,笑著說:“這東西寓意好,開價8塊5,最後5塊成交,我拿回去裱一下,也不賣貴,開個三五千元,肯定有人買。”在“鬼市”,一塊等於100元,一角等於10元。這幅500元成交的舊畫,在他的畫廊可以標價幾千元。

盡管“鬼市”的仿製品比較粗糙,幾乎沒有人把它們當真品買,但它們和那些足以以假亂真的贗品卻係出同門。

而在中國不少鄉村小鎮就是這些仿品的製造基地,雖然大部分仿品工藝較差,容易鑒別,但仍有不少“精品”被職業買家們看中,經過再裝裱等處理進入畫廊和工藝品店,“每年總會有一兩件‘精品中的精品’完全可以以假亂真地在拍賣行拍出高價。”業內人士說。而那些“次品”則流向了“鬼市”和一些普通的藝術品商店。

丁蜀鎮的紫砂

隻有來到江蘇丁蜀鎮,才能想象“古董”產業鏈的上遊是什麼樣。在丁蜀,紫砂是絕對的主題,因為在這裏,幾乎所有商店名都和紫砂有關。

在丁蜀,你無法數清有多少作坊,因為每一座看起來毫不起眼的低矮平房都可能是一個家庭作坊,一家三口就可以組成一個小小的流水線,專門生產紫砂壺坯,而他們還隻是“製造機器”,因為會有專門的中間人給他們下訂單,他們需要做的隻是重複著拍泥、轉壺等工序。

紫砂壺也是我國傳統熱門的收藏品之一,盡管許多圈內人士都表示今年行情不是很好,但丁蜀一家不到100平方米的紫砂壺店鋪,今年的淨收入已達1000萬元之多,而去年這一數字為500萬元。

經過幾輪的收藏熱潮,如今好的藏品越來越集中到藏家手中,市麵上的好東西越來越少,一些藏家一旦收藏也不願再轉手。供給與源源不斷想進入這個圈子的新玩家需求形成了一對矛盾。

在這條利益鏈中,中間人就成為一個非常重要的角色。

所謂中間人,就是藏家或是零售商和紫砂壺作坊之間的中介,他們可能自己在丁蜀經營一家紫砂壺店,可能是紫砂工藝師,也可能隻做中介。大城市的商人看到“商機”,來到丁蜀向這些中間人下訂單,例如一次性要多少把某大師的壺,30天後拿貨。中間人就把訂單派給不同的家庭作坊,這些家庭作坊隻負責做坯,10天後拿貨。等坯做好後,中間人收回來後敲上大師的印章,再送去工廠燒製。

“刻個章很方便,以前大多是台灣人電腦刻章帶過來,比當地刻的好多了。現在宜興刻一個100多元,台灣的就要貴10倍不止了,但是更像,想要什麼章都有,不管是當代名家還是古代大師。”周宏(化名)說,他是土生土長的宜興人,在紫砂這行已浸淫了數十年。

據周宏介紹,紫砂壺成本並不高,500元的已經非常精致了,但賣出去遠不止這個價。“現在越仿越好,進價兩百,賣出去兩千,工藝好的價格甚至翻幾十倍,個別仿大師壺賣到幾十萬元的也有。”周宏說,“做的人賺得不多,中間人也賺得不多,大頭都是被來收的商人賺去了,反正沒有標準,價錢自己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