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沈誌榮:從一顆珍珠到一個“王國”(1 / 2)

沈誌榮:從一顆珍珠到一個“王國”

人物

作者:李丹超

“歐詩漫的過去、現在和未來,都維係在這顆璀璨的珍珠上,歐詩漫要把珍珠的美帶給全世界。”半個月前,在歐詩漫和施華洛世奇的合作發布會上,歐詩漫董事長沈誌榮談起了他對珍珠市場的憧憬。

50年前,一道河蚌初啟時的亮光吸引了沈誌榮。從此,他手捧的這顆珍珠,由小變大,從德清水產村的水塘走向了世界。15億元人民幣,小珍珠每年為歐詩漫品牌創造驚人的產值。沈誌榮說:“歐詩漫能有今天,靠的是腳踏實地。”

從魚場打工到專業育珠

1964年的一個午後,沈誌榮輕輕打開一隻剛挖上來的河蚌。突然閃過的亮光讓這位年輕人分外好奇。年長的師傅告訴他那是蚌裏長的珍珠。“太不可思議了,原來平時吃的河蚌還可以長珍珠。”和珍珠的第一次相遇,讓沈誌榮心中產生了一個大膽的想法:既然河蚌能長珍珠,我們為什麼不能自己養珍珠呢?那時候,19歲的沈誌榮為補貼家用早早退學工作,而公社日常的補助很少。此時市場上每公斤珍珠的價格已高達萬元,一種脫貧致富的強烈欲望深深刺激著沈誌榮。

“這是我們培訓帶回來的東西,說是能培育出珍珠,你們想看就自己看吧。”三張圖紙、兩根銅絲、一把鑷子,養魚場的老師傅從嘉興上完“河蚌養珠”的課回來就把三樣東西交給了沈誌榮。沈誌榮念著紙上的字似懂非懂,但他還是決定試一試。

“我們穿上白褂子,拿著鑷子、銅絲給河蚌植核,就像醫生給病人做手術似的。”沈誌榮帶著幾個小夥伴,從河裏摸了100多隻河蚌上來,用老師傅帶回來的簡陋工具植核養護。5個多月後,沈誌榮打撈起一隻河蚌並小心翼翼地打開,一道熟悉的亮光又一次從眼前晃過。這顆靜靜躺在河蚌母體中的小珍珠,讓沈誌榮成為“國內人工培育淡水珍珠”的第一人,也使他帶著水產村一步步走向富裕。

“我16歲就開始上班了,當時就在村裏的珍珠企業插種珍珠。”見到高迎春的時候,她正坐在車間裏穿珍珠項鏈。從養珍珠到進歐詩漫工作,高迎春說自己一輩子都在和珍珠打交道,水產村的臨水人家幾乎都是靠著養珍珠發家致富,村裏讓養珍珠的時候就養珍珠,不讓養了就到歐詩漫上班。

在沈誌榮利用“河蚌植珠”成功培育出人工淡水珍珠後,養魚場第二年就專門成立了生產小組,嚐試規模化養殖。當時珍珠主要藥用,市場每公斤的售價超過萬元。沈誌榮把養珍珠的技術毫無保留地教給了村民們。每到年底,水產村村民光分紅就有幾千元。

珍珠,為水產村這方曾貧瘠低調的土地帶來了富足的希望。

從鄉村企業到珍珠王國

1979年的一個晚上,沈誌榮躺在日本東京的一個旅館裏輾轉反側。46天考察期裏,他發現日本的淡水珍珠病害少,連顏色都能智能化劃分。沈誌榮問自己:為什麼淡水養殖珍珠被引進日本後,可以有如此大的改變?

高額的回報和市場的緊俏需求,讓沈誌榮想到河蚌的大批量人工繁殖。他從杭州的新華書店買來了一本《貝類學》的專業書籍,自學河蚌養殖的技術。1975年,沈誌榮成功完成了三角帆蚌人工繁殖研究課題,開始大規模養殖珍珠。但新的問題出現了:規模化的養殖讓河蚌的發病和死亡率出奇的高。沈誌榮回憶說,那時候就在想各種辦法補救,甚至做夢都惦記著怎麼給河蚌治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