蒸年味兒

開卷

作者:馬亞偉

小時候,過了臘八,幾乎每天一進家門,就看到滿屋子熱氣蒸騰。我興奮地喊:“媽,今天又蒸什麼?”母親像是騰雲駕霧一般,從熱氣裏鑽出來,“蒸饅頭。你不知道有個詞叫‘蒸蒸日上’嗎?日子呀,越蒸越好。”母親是初中畢業,而且還是“高材生”,在當時也算是高學曆了。母親對“蒸蒸日上”的解釋,我一直深信不疑。

後來我上了小學,在課堂上學到成語“蒸蒸日上”,才知道,“蒸蒸”是“興盛”的意思。老百姓最富有智慧,他們利用諧音為自己討個好彩頭,寄寓著對生活的美好期待。

我們家鄉的習俗,要在臘月裏把來年正月裏的饅頭全都蒸出來。母親要花去兩三天的時間,一鍋一鍋不停地蒸。她從來不嫌煩,反把蒸饅頭當作一種愉悅的“創作”。每蒸一鍋都變著法子弄些花樣出來:白饅頭蒸出來,在頂上點上大紅點,饅頭仿佛戲台上盛裝的女子,顯得生動俏皮;棗饅頭上要放5個棗,寓意五穀豐登;麵魚要做成對兒的,寓意年年有餘……母親像一個魔術師,她的手裏總能變幻出無窮的寶貝。

過年的時候,母親還會蒸父親最愛吃的玉米麵豆渣餅子,我們俗稱“渣餅子”。渣餅子是用玉米麵和豆渣做成的。我們那裏每年過年家家戶戶都要做豆腐,做豆腐剩下的豆渣就用來做渣餅子。渣餅子本是節糧度荒年代粗糧細做的產物,父親吃著渣餅子長大,就好這一口。

母親先用滾燙的開水把玉米麵燙透了,然後再拌勻。稍晾一會兒,摻入豆腐渣,還可以在裏麵加上香菜。要拌得稍稠一點,加上細鹽、五香粉、蔥花等調料,最後捏成餅子,上屜蒸熟。我最愛吃圍著鍋貼的一圈渣餅子,上麵有香脆的鍋巴。渣餅子酥脆美味,裏麵有豆渣的豆香和香菜、蔥花的菜香,鹹淡相宜,餘味無窮。現在條件好了,母親還會把蒸好的餅子放在鍋裏煎炸,炸出外皮一層金黃,吃起來更美味。

還有一項“蒸事”——蒸年糕。母親早早把黃米麵準備好。黃米麵是用碾子碾的,我們都幫母親推過碾子。母親在蒸屜上鋪一層白菜葉,然後把碾好的麵,還有花豇豆、紅棗,一層層鋪到蒸屜上,上鍋蒸。年糕蒸好了,母親讓父親來幫忙,掀開鍋蓋,在撲麵的熱氣中,把蒸好的年糕抬下鍋灶,扣到大笸籮裏。那時候,滿屋子熱氣彌漫,甜味鑽進鼻孔,引出我一大串口水。剛蒸出的年糕,熱熱地吃一塊,美味無比。母親說,年糕就是“年高”,就是年高長壽、一年勝似一年的意思。

臘月到了,母親又在忙著蒸年味兒。就像她說的:蒸蒸日上。母親那熱氣蒸騰的小屋,對我是永遠的誘惑。小屋裏的回憶,一點點暈染開來,成為一幅暖色的畫。

發稿/莊眉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