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救市悖論(1 / 1)

救市悖論

每月觀察

對於深陷泥潭近兩年的中國光伏企業而言,這個新年過後,他們將迎來一個全新的春天。

2012年12月19日,國務院常務會議確定的促進光伏產業發展的五項措施,如同一針強心劑,讓眾多光伏企業和部分地方政府難抑興奮。

行政之手的有力出擊,對內外交困、艱難前行的光伏行業而言,意義不言而喻,媒體頻用“組合拳”、“多重利好”等字眼來形容光伏產業的再一次重生。

的確,從短期效應看,救光伏於危難之境,可以留住數百萬的就業、保住上千億的銀行貸款,以及經營了多年的製造業基礎。但長期而言,救市可能意味著新一輪的矛盾積聚,其帶來的可能後果是,光伏行業對行政之手的過度依賴。

對政府而言,救市本身是一種兩難: 救,則意味著政府需辨別企業的優劣,這將導致行政之手介入微觀經濟領域,背離了市場經濟原則;不救,則數千億的龐大市場可能因此毀滅,其帶來的不僅是經濟損失,還可能有嚴重的社會後果。

救市的實質是財富再分配的過程,即用一部分人的錢補貼另一部分人,或者用一個行業的錢補貼另一個行業。

然而,處理不當的救市,對於一個行業而言,意味著無序的投資衝動可能被再次激活。因為救市就如同政府給企業和社會一個承諾——隻要產業做到足夠大,政府就不會坐視不管,即使這個產業的發展已經到了無序、過剩和瀕臨破滅的時期。

這並非沒有依據的推測——國務院政策甫一公布,江西、浙江、青海等地方紛紛醞釀新一輪的光伏擴產計劃,重複建設的死灰一觸即會複燃。

然而,對優秀企業而言,救市則凸顯了行業的不公平。一個行業經營困難之時,正是優秀企業兼並重組的絕佳時機,救市從很大程度上破壞了市場自身的運行機製,降低了行業準入門檻,讓一些落後的產能有繼續生存的空間,甚至“劣幣驅逐良幣”的現象可能再現。

2012年,全球的光伏安裝需求量約30-33GW,而僅僅中國的產能就達到了40GW,產能嚴重過剩的事實已難以回避。若救市措施不當,那麼過剩的產能被擠壓的可能性會大大降低。

事實上,光伏行業之所以出現產能過剩,源頭就在於政府對微觀領域的過度介入和貨幣市場荷爾蒙的過度旺盛,而政府出手的最終目的,不是讓行政之手長期存在於微觀領域,而是讓其最終退出。即通過救市,留出充足的市場空間,恢複市場的主體身份。這樣才能避免一隻腳還未從泥潭中拔出,另一隻腳已踏入新泥潭的困境。

《能源》雜誌關注包括光伏在內的產業發展,已逾四年,見證了整個產業的興盛與衰落。在本刊第50期即將付印和新一年到來之時,我們希望看到,救市之後能夠出現一個脫胎換骨、更具可持續性的光伏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