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金利來之父:曾憲梓(3)(2 / 3)

“金利來”問世前後

在尖沙嘴天星碼頭附近的“麥當勞”快餐店和“星光行”商貿中心一帶,有一家由中國人開設的、名號為“頂好”的舊式百貨公司。這家百貨公司的營業時間特別長,從早上8點30分一直到第二天淩晨1點。而且在這樣長的營業時間裏,這家百貨公司的生意一直是非常的好,顧客往來不斷。

曾憲梓很希望能讓自己的領帶進入這家百貨公司的銷售櫃台裏。

所以,他每天一賣完當天的領帶,就一定會來這裏考察考察。當然,他的一貫做法都是先聊天,先交朋友,海闊天空地扯,但從不直接談自己的產品。這樣,別人一開始根本就不會對他設防,這是他極為明智的一點,是一種要過河就先搭橋的方法。

這家公司裏有一個年輕人名叫楊蔭盛,就是這樣和曾憲梓成為朋友,並且關係很密切。因為兩個人都同樣年輕,同樣胸懷大誌,而且互相信賴,互相敬佩。

有了一個這樣可靠的朋友,曾憲梓的領帶要想進入百貨公司的銷售就不再是一件十分困難的事了。

曾憲梓不是個強人所難的人,所以他隻是拿了一箱自做的領帶樣品給楊蔭盛他們看,希望他們能試著賣一下,看是否有銷路,如果實在不行,也就算了。

結果事實證明,曾憲梓的領帶由於做工細致,質量有保證,而且花色花樣比較適合大眾品味,更由於它的優惠的價格,所以銷路竟是十分看好。從此,曾憲梓的領帶銷售又上了一個小小的台階。而曾憲梓也又一次證明了他的產品的可發展性。

一直以來,來自法國、意大利等國家的外國名牌領帶,充斥著香港市場。擁有幾百家服裝廠的香港,竟沒有一家比較正規的設備像樣的領帶工廠。這聽起來有些不可思議,但確實是不爭的事實。因此,造成香港的領帶市場依舊是一大塊空白。

而此時仍是小本生意的曾憲梓恰恰就隱隱約約約地意識到了這個問題。他就不相信,擁用500餘萬人口的香港,居然沒有屬於自己的領帶市場。領帶品味完全由著外國人牽著鼻子走,他實在是很不服氣的。

“外國人可以在香港擁有自己的名牌產品,為什麼中國人在自己的地方,自己的百貨公司,自己的消費市場上,卻不能擁有自己的牌子,自己生產的領帶呢?”

“如果沒有人做,那麼我來做。”膽識過人的曾憲梓不由得暗下決心,要一開港產名牌領帶的先河。在當時的情況下,這種想法簡直是異想天開,白日做夢。因為一來曾憲梓根本沒有足夠的資金和勢力,二來素以崇洋觀念濃厚著稱的香港人,特別是以外國名牌作為身份的一種標誌的香港上流社會,怎麼可能去接納一直為他們所不屑的港產領帶呢?

然而,希望總是在絕望中產生的,而可能與不可能之間往往也隻是存在著微乎其微的差別。

這時,曾憲梓已經用自己的努力工作攢夠了償還叔父讚助他創業的三萬元港幣的數目。雖然這錢叔父已講明了是送給他的,但他還是決定要還回去。

於是,邀請了好友楊蔭盛,他們倆一起去了泰國。

到了泰國之後,他們一起去拜訪叔父,曾憲梓當著大家的麵,將已兌換成十萬銖泰國錢的這筆錢交給叔父。而叔父卻是拒不肯收。

於是又出現了一個很戲劇化的場麵,一個硬要給,一個硬不肯收。以至到了最後,因為相持的時間太長了,雙方都有些生氣。這時,曾憲梓說道:

“叔父,您這樣做會使我一生都感到不安的。叔父可能不明白我的難處,我是一個實實在在的人,不會講假話,現在我把我心裏麵的話講出來,希望你們能夠理解我。

“我雖然窮點,但我並不是個貪錢的人,我一直認為,有許多東西是比錢更為重要的。就像叔父真心幫助我們的這份情意。如果我真的想要這筆錢,我隻要對叔父說一聲謝謝,這筆錢就是我的了。這筆錢實在不是一個小數目。但是,我確實不能要這筆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