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四章機遇(三)
《極品悍妞》這周現代言情類分類強推,請親親們繼續推薦收藏!
在三姑的帶領下,一行人直向玄真觀的方向走去。對於城隍廟,現代的人都不怎麼了解,可是它在中國古代,卻有著非凡的意義。
正如三姑前麵所言,玄真觀建於明朝初年。在舊中國,可以說所有的城市都建有城隍廟,而城隍爺又按時於清明節以及陰曆上元節出巡,其規模如同朝中的三品大員出行一般,非常隆重和熱鬧。
到了後來城隍廟的權職愈大,不僅管理著全城的治安,而且守禦成河、水旱吉凶、冥間事物、士子的科考桂籍,並成為直接向玉皇大帝負責的地方最高神。
對城隍廟的信仰,在南北朝的時代就已經開始,到了中唐時代已相當普遍。到了宋代,幾乎天下所有的州府縣城都立壇供奉,列入祀典,隻是在這個時候,城隍爺還沒有正式的住所。到了明朝時期,國家對城隍的敬禮,就又隆重了不少,並且皇帝下詔,於各府州縣改建城隍廟,其樣式按照州府衙門的款式而建築。
據《續文獻通考、群把考》記載:HB省的雲市,在明洪武二年所建,其至高廣視官署正衙,幾案皆同,置水土,撒塑像,取其泥塗壁,給予雲山,主用丹漆,字塗以金,旁飾龍紋。明太祖還命令各級官員赴任時,都要向城隍神宣誓就職。自此,城隍廟的名聲越發的大了。
經過大清二百多年,女真族的大舉進入,為了鞏固人心,滿族人采取了尊重漢文化的懷柔政策,把城隍廟建的更加富麗堂皇和神聖。成為了陽間的州城府縣的百姓由大清皇帝任命的官員來管理,陰間的鬼魂則由城隍爺來管。
在每一年的舊曆四月的上半月,有的地方則是七月的上半月,便是陰間的中元節,這個節日等於是陽間的春節一般。到了這個時候,陰曹地府各城隍都要給眾鬼魂放十四天假,讓他們歡度佳節。
在陽世,這段時期就被稱為“中元化帛之期”,說此時給死去的親人燒化紙錢,都保證能收到,有錢的人家還常常在這段時期請和尚道士誦經來超度亡魂。有的就到城隍廟裏舉辦“”盂蘭盆會,出錢請求為自己的親人做道場。有句老話叫做:七月半,鬼亂竄,便由此而來。
到了四月十四這一天,鬼期假滿,城隍老爺便要親自出駕巡街,來收鬼魂歸入陰曹地府,再還人世間一個和平盛世,於是城隍出駕就成了民間一個萬人空巷、熱鬧非凡的大會。
關於城隍出駕,三姑也聽自己的老輩人們講過,順便也給依曾姑侄敘述了一番。
四月十四這一天城隍出駕,看的人很多,許多人都從很遠的地方趕過來,就是為了觀看這一年一度的盛況。街道兩旁的人非常擁擠,人們隻好把腳跟踮得高高的,望著遠處和附近密密麻麻的人群。裏麵除了孩子們的哭鬧聲,就隻剩下相互擁擠時的謾罵聲。
之後,人群一靜,就看見幾輛為驅除晦氣而燒的濃煙鬼鬼的裝著柏樹枝子的車子。車到之處,人們的眼睛被熏得淚汪汪的,不少人都忙著用衣袖擦拭著眼睛,另一些人嘖拚命的眨著眼睛。緊接著,一群衙役們揮舞著長鞭走了過來,一邊走還一邊一路高呼:“把帽子摘嘍!”這一喊,那些看人鬧的人們趕緊都把帽子摘下來,不摘下來呆會就得挨鞭子,這算是對陽間的清街開道。
繼之而來的就是陰間的開道神和陰無常。開道神都是一些畫著大花臉,穿著奇裝異服的,手裏拿著一個白色的頂門帆,不是的向眾人揮著。人們見之都連連後退,這樣就形成了後麵的人們拚命伸長脖子、踮著腳尖向前擠,而前麵的人都要頂著後麵來的巨大壓力而連連後退,一時間人們被擠得如同大海中飄搖的小船,人群也如同一個個驚濤駭浪,一時間哭爹喊娘的連成一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