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私塾教師的兒子(2 / 3)

家庭所受的種種苦楚,深深地埋在李四光幼小的心田裏。正如他自己後來所說:“每憶及先父母在世情況,輒僵坐不欲出一言。人驚而問之,則支吾其詞以告,實在所不忍言者矣。”

李四光在農村生活了近14年頭。他勤奮好學,性情溫和,並有一顆善良的心,經常受到家裏人和鄉親們的讚許。他從五六歲起,就幫助母親打柴、舂米、推磨、掃地、提水……樣樣都學著做。在家庭教育和農村生活環境影響下,李四光從小就養成了勤勞的習慣。下張家灣北麵有座白羊山,是這一帶最高的地方,也是當地村民打柴、割草的場所。李四光經常在天剛蒙蒙亮的時候,起床同小夥伴們一道去山上的樹林中打柴割草。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柴是擺在第一位的。一天沒有柴燒,生米就煮不成熟飯,這一點,李四光是從小就有體驗的。

李四光聰明伶俐,對於農家的一些技術活學得很快。比如采藕,從深泥中把藕拔出來是要有點技巧的,一般成年人都做不好。李四光隻要跟著年長的人在泥塘裏采上幾回,就很快地掌握了要領。隻見他用腳輕輕地撥開淤泥,勾出藕的一端,然後順著藕的長勢,一下把它挑起來了。他采藕,不但快又很少將藕折斷,村裏同他年齡差不多的孩子,都很佩服他。

李四光還喜歡自己動手製作一些小玩具。他的全部工具是一把刀子,一把剪子,一把錐子,大門門檻,就是他的工作台。他很喜歡做“船”,不但有木頭做的小船,也有用鐵片做的小汽輪。為什麼他喜歡做船玩呢?因為他聽父親講過,中日甲午戰爭時,由於我們的船不如人家,結果打了敗仗,割地賠款,所以他很想長大後去造船,去爭口氣,後來他果然去日本大阪高等工業學校攻讀舶用機關專業。有一年的元宵節,李四光還給弟弟妹妹們做了“跑馬燈”、“劉海戲蟾”、“猴子打秋千”等彩色燈籠,大家無不拍手叫好。他的二妹李希白,在90歲高齡時,提到二哥李四光當年給他做的燈籠,還津津有味地談起往事。

農村的生活,使李四光同窮苦的農民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少年的李四光生活在農民中間,貧苦農民受剝削、受壓迫的悲慘生活和不幸的命運,在他那幼小純樸的心靈上,打下了不可磨滅的烙印。對他們的苦難遭遇懷著深切同情,經常幫助他們做些事情。幾十年後,人們還清楚地記得他幫助窮人的往事。

在李四光念私塾的一天夜裏,天氣格外的寒冷,村裏的一個小偷摸了進來,把蓋在同學們被子上的棉衣偷走了。後來大家分頭查找,居然把小偷給捉住了。同學們都很生氣,就用繩子把這個小偷捆住吊了起來,你一拳我一腳,狠揍了一頓。隻有李四光沒有打他。當李四光看見這個小偷是個窮人家的孩子,寒冬臘月,身上穿得很單薄,立刻對他產生了同情心,便不聲不響地拿來一條板凳,墊在小偷的腳下,並勸誡道:“你今後再不要偷東西,做壞事了,要做一個好人,不然這樣挨打,怎麼受得了。”

還有一次,李四光當時還隻有八九歲,在一個冬天的深夜,村裏有一家不小心起火,在嘈雜的人群中,李四光的母親忽然發現兒子不見了,急得她到處找,原來李四光跑回家拿了一個水桶,跟著大人跑到河塘邊提水救火去了。當鄉親們把這家的一位老婆婆救出來的時候,李四光看到婆婆身上沒有穿衣服,在深夜的寒風中凍得瑟瑟發抖,就趕緊跑回家去,讓母親找件衣服出來,給老婆婆穿上。老婆婆非常感激,鄉親們也都連聲稱讚。

晶瑩的露珠,能反映出朝霞的光輝;生活中的小事,可以看出一個人的品德。這個貧苦私塾教師的兒子,給村子裏的人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聽祖父講故事,是李四光幼年時期最喜歡的一件事情。這時他的祖父庫裏已經年邁,久病在床。但他十分疼愛這個孫子,常常從病床上支撐著坐起來,撫摸著孫子的頭,海闊天空地講起來。李四光最喜歡聽祖父講當地流行的太平軍在黃岡的戰鬥事跡。每聽一遍,他都能把故事的情節全部清楚地記在腦子裏,並繪聲繪色地講給別人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