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節 嚴謹的治學作風(2 / 3)

李四光在研究工作中,不受國外傳統地質學說的束縛,而是從實際出發,敢於破除傳統學說中孤立地單純描述地質構造現象的方法和結論,堅持用辯證唯物主義觀點,去探索事物之間的內在聯係。他認為,書當然是要讀的,但也不一定讀的太多,反正書是讀不完的。讀書是了解別人對問題的看法,供自己思考問題時參考,主要的是不要受書本的束縛,要獨立思考,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李四光教育學生,“做研究工作時,要先看實物標本,不要先查閱外國參考書,免得先入為主,處處受他人思想的束縛,要以我為主,先看化石的外形,再用放大鏡、顯微鏡仔細觀察化石的結構,自己進行描述,掌握它的特點,從實際出發,自己分析,提出論據,然後再翻譯各國的參考書,進行比較和鑒定。”

李四光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李四光的科學知識是十分淵博的,在地質科學範疇內,他的研究也是多方麵的。但他很少對別人有所評論,也很少對別人的觀點輕易宣傳。他總是有他自己的看法,埋頭苦幹,深入研究,反複驗證,得出結論。他在20年代曾花費了好幾年的時間研究□科化石,為的是解決石炭二疊紀的界限,分層和對比問題。當時世界上的□科專家已有不少,各有各的說法。李四光並受別人影響,自己從研究□科的構造開始,探索它們的發展方向,定出它們發生、發展和消滅的次序規律,以此為依據劃分地層、對比地層。對石炭二疊紀地層的分界、分層和對比作出巨大貢獻,也為□科的生物學研究大大地提高一步。

李四光對第四紀冰川問題的貢獻也是獨立思考的成果。在第四紀時,整個地球上是個寒冷的時代,發生過幾次普遍的冰川時期。這是大家公認的事實。而中國這麼大的地區卻還沒有人說過有第四紀冰川的存在,甚至還有人說就是沒有第四紀冰川。李四光不盲目相信別人的說法。他認為世界上普遍存在的第四紀冰川,唯獨在中國這塊土地上從未發生過,是很難理解的。不存在像歐洲那樣的大冰蓋當然是可以的,連山嶽冰川都不存的話,將如何去解釋呢?究竟是有或無,關鍵是認識問題。不認識會把有說成無,認錯了也會把無說成有。他前後花費了十多年的功夫鑽研這一問題,終於證實了第四紀冰川在中國確實存在而且屬山嶽冰川類型,並進行了冰川分期,基本上和歐洲可以對比起來。現在這個問題已經完全是定論了。

他從力學觀點研究地質構造,創立了地質力學這一新的科學。他認為地球既然是太陽係的一顆行星,是運動著的實體。一個實體的運動和由運動所發生的種種形跡,都必然要受力學原理的控製。因此,對一切構造形跡,都必然能夠作出力學的解釋。多年鑽研結果,創建了地質力學這一新的學科,使地質構造的知識更係統化、更理論化、更科學化、更實用化了。

地質學是以研究自然現象為主的科學,觀察自然現象是地質學最基礎的工作。觀察不仔細,就會視而不見。不能看到自然現象的本質,必然也不能對自然現象真正認識和理解。現象隻是現象,它如何形成,如何發展,彼此有什麼關係,必須深入分析才能理解,才能真正認識。對一些現象觀察分析認識的結果,可能是正確的,也可能是偶然的,必須反複驗證,才能得出真正的結論。拿出結論是很慎重的。李四光的這種治學精神十分突出。

在一處紅砂岩地區的小山穀出口的,山坡上沙礫堆積,這本是平常的現象。住在那裏的人也習以為常。然而,李四光一看就看出了問題,他看到沙礫層的傾斜是向內的而不是向外的。通過觀察他發現礫石的成分是複雜的,不單是一地的礫岩碎塊。仔細觀察,深入分析之後,他認為這不是一般的河流衝積或山坡堆積而是冰川沉積物。最終經過多次實地考察、驗證,肯定了那一地區第四紀冰川的存在。

他看到有些山脈是西北東南走向的,有的是東北西南走向的,兩山相接處連成弧形。有時這兩種方向的山脈之間還有南北走向的山脈。山脈的走向常人看來好像雜亂無章,然而,經他仔細觀察發現,三種不同走向的山脈不是孤立的,各種各樣的。它們之間有著密切的聯係。形似山字,稱山字形構造體係。它是由於地層向南運動,兩端遇到阻力,中間繼續南移,從而構成弧形。由於力的分解和相互作用,中間也形成了南北向的山脈。褶皺山脈的形成,不是簡單地兩邊向中間一擠了事,各有各的具體情況。這樣地仔細觀察、深入分析、反複驗證,他發現地球表麵有種種的構造形態,形成構造體係,都是在力學原理控製下,地殼規律運動的結果,最後創立了地質力學這一新的學科。他決不輕易提出結論性的意見,總要反複驗證,各個方麵都講得通時,才拿出結論來。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實事求是和謙虛謹慎的精神,突出地貫徹在他的科研工作和日常生活之中。

李四光認為,真正做學問的,即要尊重前人的研究成果,又要以事實為依據,允許懷疑,提倡懷疑,“不懷疑不能見真理”。早在他留學英國期間,就逐漸養成了一個習慣,即每選一門新的學科,就廣泛地搜集這門學科的有關材料和文獻,了解它的發展史,以及這門學科有關的理論,應用範圍和現狀。這樣,他的科學知識越來越淵博。近代地質學,可以說是從歐洲西北角開始發展起來的。在啟蒙時代的地質論戰中,英國的某些地質學家,如用火成論戰勝水成論的赫頓,用均變論戰勝災變論的賴爾,都做出了重要的貢獻。李四光對這些成就卓越的地質先驅們的論著,進行過細心的研讀,同時,對地質學有創新的其他學者的著作,也都很感興趣。他認為,凡是新的見解,都是極其寶貴的;凡是創新的工作,都是應該受到尊重的。同時,李四光從這些廣泛的研讀中,也漸漸地感到,無論哪一位科學工作者,他們在解釋與論證地質現象的時候,都是以他們各自所見到的事實作為依據的,憑各人所見難免有片麵之處,論點論證的難免有不足的地方,鑒於此,後人需要揚長避短,通過新觀察到的事實去加以補充和態充實。

李四光在青年時代,在一篇文章中談到治學態度時說道:“真正治學的態度,可以用一句話概括,那就是為真理而奮鬥”。火一般追求真理的願望,無止境地探索新事物的熱情,被認為是有獨創性科學家的優秀品質,李四光就是具有這種品質科學家中的一員。

科學是一項充滿艱險的事業,因為每一項具有革命性的新發現,新理論的出現,總與當時流行的占統治地位的觀念相衝突,冒犯、觸犯某些人的利益。人們都憑自己的經驗、知識、習慣和當時流行觀念來判斷新事物的強烈傾向,對新設想,常有一種抵觸心理和冷漠態度。因而每一項創新、發明,總不可避免地會遇到種種阻礙。新發現革命性愈強,它們遇到的阻礙也就愈大。如果是超時代貢獻的科學家,不僅需要具備超人的德、才、學、識,而且要有為真理而不顧一切的鬥爭勇氣。正如伽利略所說:“追求科學真理需要特殊的勇敢”。

成年人思想領域內,常有一種惰性,那就是對舊事物、舊觀念百般容忍,遷就;對新事物,新觀念,百般挑剔、抵觸或是回避。英國的貝弗裏奇稱之為“攻擊——逃避”反映。這種心理形成一種無形的社會壓力,使得曆史上許多有才華的科學工作者,麵臨新發現的大門,而屈服於這種壓力,放棄研究,以至於胎死腹中,正如馬克思說:“在科學的入口處,正像在地獄的入口處一樣,必須提出這樣的要求,這裏必須根絕一切猶豫,這裏任何怯懦,都無濟於事。”

李四光大半生都處於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舊中國,在這樣一個特定的曆史條件下,他要在科學上做出前人沒有做過的事業,發現前人沒有發現的問題,提出前人沒有提出的理論,除了上述社會心理障礙之外,還會遇到更多一層困難。他發現了中國第四紀冰川遺跡,這本是科學上的重要發現,但就是因為外國人在中國沒有發現,不僅不被承認,反而遭到冷嘲熱諷,引起了麻煩。他創建了地質力學這一新學科,有自己的指導思想、理論基礎和嚴密的工作步驟、工作方法,就是因為與外國不同,也遭到人們的非議和冷漠對待。李四光在《我們所經曆的兩條道路的鬥爭》一文中,回顧這段曆史時說:“對我來說,這裏出現了兩條道路,其一,放棄土法,連同土法獲得的並經過了考驗的若幹科學成果也一樣放棄,轉過來采取人雲亦雲的方針,不越出抄襲或脫胎於洋法的範圍。其二,是堅決地把守住我們已經占據的陣地,不作分寸的後退,繼續戰鬥下去……這兩條道路的抉擇,當時也是有些困難的。抉擇的核心問題,就是要不要為真理而奮鬥。”李四光在此情況下,並沒有畏縮後退,他說:“真理,哪怕是隻見到一線,我們也不能讓它的光輝變得暗淡,我們要繼續戰鬥。”他常拿哥白尼來激勵自己,並以此來教育青年。科學家這種為科學真理而不顧一切的獻身精神,是市儈庸人們無法理解的。正是這種威武不能屈,貧賤不能移,為真理而鬥爭的精神,使他在極其艱難的條件下,奠定了我國第四紀冰川學的基礎,創建了地質力學理論,為中華民族贏得了光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