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非要每個人爭先恐後地幹活啊?還要幹得漂亮?”我故意調侃她。
“咳!老師你知道我不是這個意思。我是覺得他們想要個名分還做得不到位,這樣不是便宜了他們!”
瞧,孫曉佳還上綱上線了。
“那你不要這些人,把他們‘開除’了!”我想將她一軍。
“那不行!”她果然嚷嚷了起來,“多個人幹活,也是好的嘛!我們想要多收點廢品,多個人就多點力量啊。”
“那不就行了?”我說,“其實我覺得,為了滿足自我,或者要個名分去獻愛心,也沒什麼不可以。不管他的目的是什麼,就算你覺得做得不到位,但也總算是付出了?也總算是做了點貢獻?隻要不起反作用力,有人受益了,不就行了?”
“讓他們幹!”趙大元插話進來,“他們不是想要這個名分嗎?那就讓他們幹活唄!做得再不好,也總比不做強!”
“做,是最重要的!”我說,“先不管他是被迫的,被引導的,還是半主動的,都讓同學們先參與進來,付出做事,這其實就是一種行為習慣的養成。我相信善意是天性,但是獻愛心這種行為還是需要培養的。”
“不管他是不是真心付出?”
“你介意什麼呢?你介意有人真的受益,還是介意他更在乎名分和心理滿足?”
“嗬嗬”孫曉佳笑了,“老師,我介意他能不能再多做一點,能讓更多的人受益!”
捐款多就是愛心多嗎?
“孫曉佳,你的‘幹活兒多就是好’的標準,和‘捐款多就是好’的標準,很雷同啊!”一直沒吭聲的肖夏,突然冒出了這麼一句。
大家一愣。
孫曉佳立刻反駁:“我是覺得幹活兒多就是好啊!難道你覺得幹活兒少態度好?我也覺得捐款多就是好,月亮代表我的心,捐款代表我的愛!”
“看!就是有了像你這種想法的人!我們才會總是被逼捐!”肖夏很嚴肅。
“誰捐錢多就是愛心多?!我不同意!”趙大元也聲援肖夏。
“付出多難道不是愛心多嗎?我同意錢不是唯一標準,但是多一點錢就能幫助更多的人!我們那麼辛苦不也是想著能多賣點廢品嗎?!”孫曉佳振振有詞。
“你這是混淆邏輯,偷換概念!”肖夏毫不留情。
眼看著剛剛還“其樂融融”的三個人,就要吵起來了,我趕緊攔住。
“曉佳,先不說這個,我說我自己。不管是捐款,還是讓個座,在我做這些事情的時候,我根本就沒想過這是“獻愛心”。我隻是將心比心的感受:假如有困難的是我,我也很想得到別人的幫助。”
孫曉佳不經意地點頭。
“你說過,獻愛心應該是一種自然而然的行為,就像剛剛你不喜歡有人為了自己的目的而‘獻愛心’。所以我覺得,愛心的多少不能以做多還是做少來衡量,更不能以捐款金額的大小來衡量!”
“難道多一點不好嗎?”孫曉佳不服氣。
“多一點好。”我說,“但是少一點也沒什麼不好。因為愛心不是商品!不能談斤論量來等價交換,甚至討價還價!”
窮則心懷天下,達則兼濟天下。
青春夢想給中國夢傳遞正能量
“獻愛心是一種精神力量,而不是物質驅使。我一直認為,這種給愛心貼標簽的做法,是新一輪的‘道德淪喪’。曉佳,你想一想,要是捐款多少就代表愛心多少,如果愛心都能拿錢來證明,甚至買賣,那我們還有什麼力量去激發周圍人的熱心和付出呢?”
“嗯。”孫曉佳有些遲疑,“讓我想想,這個問題太複雜了。”
“你想想吧,愛心是一種本能的善意,我們要做的是激發大家的這種善意,所以首先我們自己不能拿物質的東西來衡量。”
“激發這種善意,挺難的。”肖夏說,“比如說,有人說我們自己掙錢,有人為難我們,我們忍了,但是有人說我們好心不一定有好報,這讓我太鬱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