紹興七年(公元1137年)十二月,金朝釋放了一名扣押的宋朝使節王倫。

王倫南歸,傳遞了一個友好的信號。趙構是一心求和,之前就曾任命秦檜為樞密使尋求和談。金國的政策也在調整。金熙宗即位,主和的完顏昌等掌權,決定取消傀儡“大齊國”。金軍鐵騎突然來到汴梁、包圍皇宮,召集齊國百官宣布廢掉劉豫。金軍接管齊國疆域,直接統治中原。金熙宗決定將國家轉向內政建設,希望結束和南宋的戰爭狀態。

王倫回到南方向趙構奏報了完顏昌的口信:“好報江南,自今道途無壅,和議可成。”王倫還帶來了宋徽宗的死訊,說金朝答應在和談成功後送還“櫬宮”(宋徽宗的靈柩)。趙構非常高興,重賞了王倫。他公開說:“若金人能從朕所求,其餘一切非所較也。”到底滿足了趙構什麼樣的條件,其他條件他都可以不計較呢?就兩個條件: 第一是宋金和談,不再處於戰爭狀態;第二是金朝得承認趙構在南方地區的統治權。

這樣的條件金朝可以接受。廢掉齊國,直接統治中原後,金朝本身矛盾多多,事務重重。它的北方,以會寧府為中心的老根據地實現的還是奴隸製度,遊牧習氣深入骨髓;而中原地區是高度發達的封建經濟,對金朝的管理能力提出了嚴峻的考驗。有意漢化的金熙宗采納完顏宗磐、完顏昌等人的建議,將河南和陝西的部分地區還給宋朝,換取南宋像劉豫那樣稱臣進貢,定期撈取好處。

在細節上,趙構和剛被提拔為右相的秦檜主張不要在具體領土上與金國糾纏,盡快締結和議。左相趙鼎認為宋欽宗和金國有過以黃河舊河(黃河舊道自山東濱縣南入海)為界、南北分治的舊約,雖然現在黃河改道從清河縣奪淮入海,但也要堅持舊約。在這裏,秦檜與趙鼎意見產生了分歧。可千萬別小看了他們的分歧,因為黃河改道產生的領土差異包括今天山東的大部和河南、安徽、江蘇三省的部分地區。樞密副使王庶也一再上書,反對倉促和議。秦檜見拖下去對自己不利,對趙構說:“陛下如果想講和,希望陛下乾綱獨斷,隻和臣商議和談的事情,不許群臣幹預。”趙構拍拍他的肩膀說:“朕當與卿議。”於是倒黴的趙鼎被免職;秦檜從此獨攬相權近20年。

公元1138年10月,宋朝和金朝就和談內容達成一致。金朝派蕭哲為江南詔諭使來到臨安。因為宋朝在和議中向金朝稱臣,因此蕭哲要求趙構要跪拜接受金朝詔書。他也不稱宋朝而稱“江南”,要對宋朝“詔諭”。這樣就把南宋作為了和“大楚”、“大齊”一樣的屬國。

臨安城一下子炸開了鍋。遭貶的張浚連續五次上書,激烈反對和議;韓世忠奏請拒絕議和,立即決戰;嶽飛奏稱“金人不可信,和好不可恃”,並直接罵秦檜“謀國不臧,恐貽後世譏”。樞密院編修胡銓上疏,請求將秦檜、王倫等人斬首示眾,然後拘拿無禮的蕭哲,再集合軍隊北伐金朝。他認為這樣可以激憤軍民士氣,如果朝廷不同意,“臣寧願跳入東海自殺,也不願處在小朝廷中苟活”。趙構和秦檜對潮水般的反對聲音,又羞又怒。嶽飛等人動不了,胡銓就成為儆猴用的那隻“雞”。胡銓因為“狂妄上書,語言凶悖,仍多散副本,意在鼓眾劫持朝廷”而被罷官,送往昭州接受“勞動再教育”。

也有一部分人附和接受和議,原宗正少卿馮就上書讚頌和議是兼具孝、悌、仁、慈等優點的合約。秦檜見到有人支持,立即恢複馮宗正少卿的官職。中書舍人勾龍如淵向秦檜建議,現在反對的輿論高漲,可以控製禦史台,進而控製言路。秦檜大受啟發,罷免反和的禦史台官員,提升勾龍如淵為禦史中丞、施庭臣為侍禦史,控製言論。朝廷聽到的反對聲音果然少多了。趙構則用“孝”、“悌”之道來為和議辯解,說:“父皇靈柩未還,母後還在遠方,陵寢宮廟,久稽灑掃,兄弟宗族,未得會聚,南北軍民十餘年間不得休息,因此我不得不屈己求和。”

最終拖了兩個月的宋金和議在12月正式簽署。趙構還是不願意在金國人麵前跪拜接受詔書,在條約簽訂前得了“急病”在宮中休養;宰相秦檜主持儀式,代表皇帝跪拜在金使蕭哲麵前,在和約上簽字畫押。根據和議: 宋朝向金朝稱臣;以黃河舊河為界,金朝把黃河以南的陝西、河南地還給宋朝;宋朝每年進貢白銀25萬兩、絹25萬匹;金朝歸還宋徽宗和皇後的靈柩。至此,趙構作為金朝的臣屬鞏固了在東南地區的統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