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福喜 程林泉
西安市是周秦漢唐等中國曆史上12個王朝的都城所在地,也是文物考古工作的沃土。早在1906~1910年,日本人足立喜六就對西安的秦漢隋唐城址和皇帝陵墓進行過調查;1914年,法國人色伽蘭(V。Seglrn)對西安等地的古建築進行了調查;1923年,瑞典考古學家安特生(J。G。Andersson)對西安地區的古遺址進行了調查;1924年,我國著名考古學家李濟先生來西安講學,計劃“去陝西做點考古調查工作”,後因“河南和陝西遍地不靖”而未能成行。1930年南京國民政府頒布《古物保護法》後,外國人在中國的文物考察活動受到遏製,中國學者的文物考古調查日漸活躍。1930~1933年,徐炳昶、劉敦楨、常惠到西安從事周秦二族史跡的調查,他們將調查收獲在《中國營造學社彙刊》、《北平研究院院務彙報》、《科學》及《西京日報》披露後,引起了國內外學術界的廣泛關注。抗日戰爭結束後,何正璜、王哲之等學者又對西安的周秦漢唐遺址、遺跡進行了考察。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西安作為西北地區經濟建設的重點,配合基本建設的考古工作如雨後春筍一樣發展起來,中國科學院、北京大學、中央考古訓練班等先後往西安派遣考古隊站,進行考古調查發掘和實習。1953年西北考古工作隊一分為二,其中一部分隸屬西安市人民政府文物事業管理委員會,西安市開始進行田野考古工作。
改革開放以後,西安的文物考古事業呈現出了前所未有的興盛局麵,配合基本建設的隨工考古清理發掘工作陡然增多,這就迫切需要西安市有一個專門的考古發掘和研究機構,能夠及時、高效、規範、有序地與建設單位緊密配合,確保“兩利方針”順利實施。為適應這種形勢,1988年,西安市文物局正式成立了西安市考古工作隊,1994年西安市人民政府批準設立了西安市文物保護考古所。其職責任務是:對西安地區的古代遺址、陵墓和古代建築及曆史文化名城的相關問題進行保護和研究;以配合國家經濟建設為主進行考古調查、勘探和發掘;對西安地區的出土文物進行保護管理和考證研究;負責西安地區文物征集、文物資料、檔案的收集整理和研究。
西安市文物保護考古所擁有一支年輕的朝氣蓬勃的科研隊伍。他們謙虛謹慎、求真務實、勇於創新。他們在大遺址保護、曆史文化名城建設、西安地方曆史研究、文物保護修複技術研究以及周秦漢唐曆史研究等方麵,都進行了有益的探討,獲得了一些頗有見地的科研成果。為保護祖國優秀文化遺產,加強西安曆史文化名城建設,弘揚人類優秀文化傳統,宣傳西安,建設西安做出了應有的貢獻。
一、概述
(一)概況
西安市文物保護考古所位於西安市友誼西路68號,為縣處級全額撥款的事業單位,隸屬於西安市文物園林管理局。全所人員編製55人。現在實有職工59人,其中44人為專業技術人員(高級職稱6人,中級職稱20人,初級職稱18人)。絕大多數專業技術人員擁有本科以上學曆(其中博士後1人、博士1人、碩士4人,本科生22人,大專生12人),所學專業基本上都是考古、曆史、文物保護等,年齡構成基本上都是中青年。現全所已有6人獲得考古領隊資格。
自1994年正式成立以來,我所嚴格遵循新時期文物工作“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的指導思想,抓改革促發展,一步一個腳印,一年一個台階地向前邁進,在考古發掘、文物保護與管理、文物修複及相關研究等方麵取得了一定的成績。
為了進一步地提高田野發掘、文物保護與管理、文物修複及科學研究的水平,2002年我所與西北大學文博學院、西安交通大學文物保護考古工程係碉成協議,聯合共辦教學科研基地。同年與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聯合調查、勘探和發掘秦阿房宮遺址。這些合作為提高我所的科研水平和綜合實力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同時,我所積極開展對外學術交流活動,舉辦了西漢美酒研討會、“粟特人在長安”國際學術研討會等一係列學術會議,並邀請有關專家作了“中國古代都城的演變”、“絲綢之路與長安”等學術報告。此外,我所在日本、英國、加拿大等國家單獨舉辦外展多次,參加國家文物局組織的外展6次、陝西省文物局組織的外展20多次,累計參展的文物達到1850件次。迄今為止,庫房文物已到過英國、美國、德國、加拿大、澳大利亞、日本、新加坡、韓國等國家以及我國的台灣、香港等地展出,為弘揚西安悠久燦爛的曆史文化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經過不斷努力,西安市文物保護考古所現在已經具有了相當優越的科研條件和技術設拴,科研實力相當雄厚。據初步統計,從1953年至今,我們已在文物出版社、陝西人民出版社、未來出版社、陝西美術出版社、西北大學出版社等出版機構出版考古報告、專著、著作、圖冊等20多部,在《考古》、《文物》、《文物天地》、《考古與文物》、《文博》、《華夏考古》、《中原文物》、《四川文物》、《東南文化》、《中國錢幣》、《收藏》和《中國史研究》、《曆史研究》、《秦漢史論叢》、《唐研究》、《周秦漢唐文明》等期刊雜誌上發表論文、簡報等專業文章300多篇。此外,曆年來,我所有多人多次參加國際、國內的學術研討會,並宣讀研究論文,在國內外文博界產生了重大影響。
(二)業務部門簡介
西安市文物保護考古所下設7個科室,其中有第一研究室、第二研究室、業務辦公室、文物庫房和技術資料室5個業務科室。
1.第一研究室
第一研究室以西安地區史前至秦漢時期遺址、墓葬等的調查、勘探和發掘等工作為主,並承擔相應的研究工作和相關的科研任務。
目前,我所調查、勘探和發掘的史前至秦漢時期的重要遺址、墓葬有魚化寨遺址、仙遊寺遺址、周豐鎬遺址、秦阿房宮遺址、漢長安城遺址、茅坡秦漢墓群、尤家莊戰國秦漢墓葬群、龍首原漢墓群、樂遊原漢墓群、鳳棲原漢墓群、灞河漢代大型水上建築遺址、響溏寨東漢墓群等。現已出版了《西安南郊秦墓》、《西安龍首原漢墓(甲編)》、《長安漢墓》等考古報告,並在《考古》、《文物》、《考古與文物》等專業雜誌上發表了數十篇報告、簡報和相關的研究論文。
2.第二研究室
第二研究室以西安地區魏晉北朝、隋唐及其以後曆史時期遺址、墓葬等的調查、勘探和發掘等工作為主,同時對現存的古建築進行調查和保護,並承擔相應的研究工作和相關的科研任務。
目前,我所調查、勘探和發掘的魏晉北朝、隋唐及其以後曆史時期的遺址、墓葬主要有隋唐長安城遺址、西安財政幹部培訓中心後趙墓、韋曲北塬北魏至北周墓、北周粟特貴族史君和康業墓、郭杜北周至隋韋氏家族墓、醴泉寺遺址、簡家村隋唐墓群、唐金鄉縣主墓、西安東郊白鹿原唐墓群、西安東郊銅人原唐墓、西安地區唐三彩墓、高陽原隋唐墓、八雲塔地宮、金代官印窖藏、元代壁畫墓、明?陽王家族墓、明氵開陽王家族墓等。現已出版《唐金鄉縣主墓》、《西安元代壁畫墓》等考古報告,並在《考古》、《文物》、《考古與文物》等專業雜誌上發表了數十篇簡報和相關的研究論文。
3.業務辦公室
為了配合西安地區基本建設工程的順利進行,同時為了保護地下文物不致遭到建設工程破壞,我所成立了業務辦公室。業務辦公室主要負責西安地區建設工程考古勘探、發掘的對外談判工作,簽訂考古勘探和發掘合同,同時協助分管所長將考古勘探任務分配給相關部門和人員,並對其考古勘探、發掘的過程進行質量監督,負責編寫考古勘探報告書。
近年來,本著“保護為主,搶救第一”的文物保護方針,業務辦公室積極搜集西安地區基本建設工程的信息,及時與建設單位進行聯係,以保證工程前考古勘探、發掘工作及時、有效的開展,防止文物流失、破壞現象的出現。目前,業務辦公室在我市8區5縣均做了大量的工作,尤其是與西安經濟技術開發區、曲江管委會、長安科技產業園、涇河產業園區等大型建設園區簽訂了文物勘探和發掘協議,保障了建設工程中文物的安全。
4.文物庫房
文物庫房於1988年建成,總麵積2600平方米。庫房內現藏20世紀50年代以來我市出土、征集、接受捐贈和其他單位移交來的文物總計12萬餘件,其中級別文物總計約1.5萬件。文物種類有青銅器、金銀器、玉器、瓷器、陶器、陶塑陶俑、錢幣、鐵器、石刻、字畫、碑帖、印章及珍善本書等,其中不乏稀世珍品,如西周的永盂、戰國的金虎符、秦代的高足玉杯、西漢的銅羽人、北周的石棺、隋代的董欽鎏金銅造像、唐代的都管七國銀盒、“官”字款瓷器和三彩騰空馬、元代盛懋的山水圖卷等。
遵照國家文物局的有關要求,庫房藏品全部按統一格式進行了登記造冊,填寫了藏品卡,建立了藏品檔案。同時,級別庫的文物已經實現了數字化管理。庫房所有藏品的征集、調撥、出入庫等都有嚴格的規章製度。庫裏的工作人員除了具體負責文物的收藏、保護、管理、修複和內展、外展等工作外,還負責文物的鑒定與研究等工作。
20世紀80年代以來,庫房文物先後參加國家文物局舉辦的外展6次,陝西省文物局舉辦的外展20多次,西安市文物局單獨舉辦的外展多次,累計參展的文物達1850件次。迄今為止,庫房文物已經到過英國、美國、德國、加拿大、澳大利亞、日本、新加坡、韓國及我國的台灣、香港等地展出,受到了國內外專家和遊客的高度讚譽。
5.技術資料室
技術資料室下設文物保護技術室、圖書資料室和科研檔案室,1991~2000年還相繼承擔了《中國文物修複通訊》、《中國文物通訊》的編輯工作。
文物保護技術室設有專用的實驗室和修複室,專門負責珍貴文物的保護和修複工作,並承擔相應的研究課題。實驗室配有常規的分析、檢測儀器及藥品,能獨立完成初步的分析、觀察和測定工作,為科學地保護文物提供依據;修複室配有相應的修複工具和設施,具備獨立完成文物修複和保護的條件。目前,文物保護技術室在青銅器粉狀鏽的治理、陶器表麵彩繪的保護、壁畫的揭取和修複、漆器的提取、考古發掘中大型資料的提取等方麵已經積累了豐富的經驗。
圖書室資料室收藏曆史、文物、考古方麵的專業圖書3萬多冊(其中8259冊為線裝書)、期刊雜誌30多種。現正在進行圖書目錄的微機錄入工作,以實現圖書資料的數字化管理。
科研檔案室負責全所科研檔案的登記、保管等工作。為了加強田野考古資料的管理,我所製定了相關製度,要求各考古工地調查、勘探、發掘結束後,及時將文字、表格、照片、圖紙等資料交給科研檔案室分類保管。對於文物庫房的藏品賬目、照片、拓片、圖片等資料,也要求複製一份,存放到科研檔案室統一保管。此外,收集全所每年出版的考古報告、專著、著作和發表的簡報、論文等,進行歸類存放,以備查用。
二、四大遺址的調查、發掘與保護研究工作
“秦中自古帝王州”。中國曆史上,先後有周、秦、漢、唐等12個王朝建都西安,為這裏留下了豐富燦爛、極其珍貴的文物古跡,周豐鎬、秦阿房宮、漢長安城、隋唐長安城四大都城遺址更是重中之重。為了更好地保護這四大都城遺址,弘揚優秀的曆史文化,我市曆來重視對它們進行調查、考察、勘探和發掘等工作,積累了相當豐富的基礎資料,這些資料是我市製定大遺址保護規劃的基本依據。
20世紀70年代,在平整農村土地的熱潮中,西安市的文物工作人員騎著自行車,對秦阿房宮、漢長安城、唐大明宮三大遺址進行調查摸底,保護了許多重要的夯土台基。20世紀80年代以來,西安市的文物工作者為四大遺址的保護、管理和利用做了很多基礎性的工作。90年代以來,我所又為這四大遺址的更好保護和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出謀劃策,盡心盡力。
(一)周豐鎬遺址
豐鎬遺址位於西安城西南12公裏處的灃河兩岸。史載:文王作豐邑,在河西;武王都鎬京,在河東。豐鎬二京是西安地區首次出現的全國性都城,建都時間約為公元前11世紀~前771年,是西周王朝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豐鎬遺址對於研究西周曆史和都城的發展都具有珍貴的曆史、科學價值,1956年被陝西省人民委員會公布為第一批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61年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72~1975年,西安市文物事業管理委員會組成的考古小組參加了豐鎬遺址的發掘清理工作。首先,在銅網廠南的宿舍樓與配件廠車間基建區清理西周墓葬80多座、車馬坑3座。後來,在豐鎬遺址的其他地區,如張家坡、新旺村、馬王村、大原村一帶陸續發現很多西周時期的墓葬。這些墓葬和車馬坑中出土了銅鸞鈴、銅鍾、銅鑣、銅當盧、銅鳳鳥紋軸飾、各種銅泡等車馬殘件,還出土了饕餮紋的銅鼎、銅簋、銅?、銅鬲、銅卣、銅尊、銅觚、銅爵和竊曲紋鼎、鳳鳥紋鼎、銅?、銅編鍾、蚌魚、蚌泡等遺物。
2001年7~8月,我所對豐鎬遺址的保存現狀進行調查,編製了《豐鎬遺址重要遺存調查報告及保護措施》。其中總結了豐鎬遺址曆年考古工作的成果,並立足豐鎬遺址的保護管理現狀,提出了保護的基本原則和總體目標,還製定了基本的保護措施和具體的保護意見。這些工作對加強該遺址的規劃、保護和管理具有重要意義。
(二)阿房宮遺址
史載:阿房宮始建於秦始皇三十五年(公元前212年),與秦鹹陽宮隔渭河相望,秦末項羽入關後焚毀。遺址在今西安市城西三橋鎮以南,處於龍首原向南延伸的台地上,1956年被陝西省人民委員會公布為第一批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61年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94年,根據西安市文物局的安排,我所對該遺址進行了調查與勘探。這次的工作初步查明了遺址的大致範圍為:北至三橋鎮,南至和平村,東至古?河,西至長安區紀陽寨一帶。這次探明的重要遺跡有“前殿”、“上天台”、武警學院內的夯土基址(俗稱“磁石門”)、紀陽寨的夯土建築基址(俗稱“烽火台”)等等。
2002年10月至今,我所與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聯合,組成“阿房宮考古隊”,對該遺址進行全麵的考古勘探和局部的試掘工作。時至今日,我們已經搞清了“前殿”夯土台基的準確範圍(東西長1270米,南北寬426米),測量出夯土台基的最大高度為12米,證明了它是目前所知的中國乃至世界古代史上最宏大的夯土建築。同時,基本摸清了“前殿”北部邊緣呈台階式的三層台麵結構,初步判斷出台麵上應有廊廡一類的建築,這與史書記載的阿房宮前殿“周馳為閣道”相符。此外,在“前殿”遺址南部邊緣以南還發現一處較完整的鋪瓦遺跡,是秦代考古和中國古代建築史上的一個重要發現。
遺址內出土了板瓦、筒瓦等建築材料和銅鏃等遺物,有的板瓦、筒瓦上帶有“左司”“左宮”、“北司”等戳印陶文。這些遺物的時代應為秦和西漢早期,說明遺址的始建年代為秦代,漢代作為上林苑的一部分繼續使用。目前,該遺址的考古工作還在繼續進行。
(三)漢長安城遺址
漢長安城是西漢時期的都城和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東漢作為陪都(稱“西京”)繼續使用,新莽、西晉、前趙、前秦、後秦、西魏、北周等王朝仍在此建都,延續使用了約800年。該遺址位於今未央區中部一帶,1956年被陝西省人民委員會公布為第一批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61年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我所向來重視漢長安城遺址的調查和研究,及時將該遺址區域內發現的各類文物收回保護。尤其是“文化大革命”期間,西安市文物管理委員會在大白楊廢品收購站征集到大量銅器,對研究漢長安城曆史沿革、規劃布局及漢代、魏晉、北朝的文化等都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1994年11月,在西安市文物局的領導下,我所派有關業務人員協助局裏對漢長安城遺址的保護現狀進行了一次詳細的實地調查。經過調查與研究,找到了破壞遺址的主要因素(人口壓力、產業結構不合理、鄉鎮企業對環境的汙染、國家對遺址保護的投入較少等),並提出了保護遺址的具體措施,編寫了調查報告。
2003年8月,為了促進漢長安城遺址的保護,我所有關業務人員協助西安曆史文化名城研究會,對該遺址的保護現狀再次進行調查。這次調查使我們認識到:雖然漢長安城遺址沒有安排大的項目建設,保存狀況較好,但隨著周圍經濟的快速發展,前景不容樂觀,急需實施科學、有效的保護措施,以防止經濟建設對它的蠶食。為此,我們正在擬訂具體的、有可操作性的保護方案。
(四)隋大興唐長安城遺址和唐大明宮遺址
隋大興、唐長安城是隋唐時代的都城,規模宏大,布局整齊,是中國古代裏坊製封閉式城市的典型。該遺址位於今西安市區。1996年國務院將其公布為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後,根據陝西省文物局和西安市文物局的安排,我所組織專業人員於1997年5月對該遺址的保存現狀進行了調查。經過調查得知:該遺址的絕大部分遺跡已被現代城市所疊壓,破壞較為嚴重;至今保留在地麵上的遺跡有安化門遺址、明德門遺址、芙蓉園圍牆遺址、北牆遺址(兩段)、西五台遺址、天壇遺址;另有一些重要遺跡如大明宮、青龍寺、興慶宮、大興善寺、大雁塔、小雁塔等已被保護、利用。在分析、研究現狀的基礎上,我所提出了保護該遺址的具體措施。如城牆可以通過綠化或立標誌塔進行顯示,城門和城牆四角可以砌磚保護或設立石碑等進行標示,街道可以通過巧妙的城市規劃得以再現,裏坊可以濃縮複原,東、西市和寺觀等也可依照具體情況進行合理保護和展示。
唐大明宮是唐代的皇宮,唐高宗龍朔三年(663年)以後,一直是唐代政治中心的所在,晚唐毀於兵火。該遺址位於今西安城北龍首原上的坑底寨、孫家灣和含元殿村一帶,1957年被陝西省人民委員會公布為第二批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61年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大明宮遺址的調查、保護、研究等工作,曆來有我所人員參加。
三、田野考古發掘工作
配合西安地區的基本建設進行田野考古發掘,是我所的一項重要而緊迫的工作。從1988年考古隊正式成立至今,我所已經獨立承擔了400多項配合基本建設項目的考古勘探與發掘工作,科學地揭示了新石器時代~明代的遺址十餘處,清理出各個時代的墓葬近5000座,出土各類文物4萬多件。
(一)新石器、商周考古
1.魚化寨遺址
2002年以來,我所在西安市西郊魚化寨北外事學院新校區內,為配合操場建設,對該遺址進行了調查、鑽探和部分試掘。遺址現存4萬多平方米,是一處內涵豐富、保存完好的仰韶文化聚落遺址。
截至目前已發掘1750多平方米,分3個區域。Ⅰ區、Ⅱ區保存較差。Ⅲ區保存較好,發掘出環壕2條、房址70座、灰坑(窖穴)170多個、墓葬58座,出土可複原的陶器100多件、各種生產工具和裝飾品400餘件,種類主要有缽、甕、盆、罐、小口細頸壺、尖底瓶、碗、石斧、石鏟、石鏃、玉墜飾、玉笄、骨錐、骨笄、骨針、骨鏃、圓陶片、陶刀、陶銼、陶環、陶笄、陶塑人頭像、牙飾、蚌飾。
環壕2條。1號環壕位於內側,保存較為完好,形狀規整,呈圓環狀,壕溝寬8.0~10.0米、深4.0~4.8米,西、東、東北方向各有一條通道。1號壕溝內堆積分兩大層:上層含灰量大,層次分明;下層含灰量小,土質呈淺黃色,較硬。1號環壕內的聚落麵積約為1.5萬平方米。2號環壕位於1號環壕的外側,兩者相距約30米。2號環壕僅西部、南部和東南部保存較好,壕溝寬4.0~5.0米,深3.0~4.0米,西南側、東南側各有一條通道。
房址70座,有半地穴式和地麵建築兩種。半地穴式房址一般為圓形,依壁為牆。地麵建築有圓形和方形兩種,有的為燒土房,有的為木骨泥牆。
墓葬58座,其中甕棺葬50座、灰坑葬2座、兒童墓6座。甕棺葬以甕、缽組合為主,以甕、盆組合的僅有2座,甕內隨葬器物的有2座,缽底多鑿一小孔,且部分以陶片覆蓋。灰坑葬均為一次葬,係非正常死亡。兒童葬均為長方形豎穴土壙墓,仰身直肢葬,頭向西北,墓內均有尖底瓶、缽、罐等隨葬品。
根據目前的考古鑽探、發掘及初步整理結果分析,該遺址以仰韶文化半坡類型(即仰韶文化早期)為主,個別遺跡單位可晚至仰韶文化西王村類型,對研究關中地區的史前文化具有重要意義。
2.仙遊寺遺址
1997年11月~1998年10月,我所在周至縣配合黑河引水和仙遊寺法王塔搬遷工程中,對該遺址進行了搶救性考古發掘。遺跡主要分布在仙遊寺南麵山坡的台地上和寺廟以東的區域,由龍山文化、先周、西周、戰國延續至明清,打破關係十分豐富,對研究這一地區的曆史文化具有重要的價值。
發掘出龍山、先周和西周時代的房址21座。其中8座為長方形半地穴式,白灰鋪地,四角有圓形或橢圓形柱洞,室內中央設灶;12座為圓形半地穴式,直徑1.6~3.4米,紅色硬燒地麵,周圍有8~12個柱洞,門內側設灶;1座為圓形地麵建築,室內中央有一個柱洞,地麵有燒結塊。
發掘龍山時代的窯址3處,一大兩小,均為橫穴式。大的直徑3.2米,火膛邊有一圓形半地穴式作坊,內有泥坯、陶模、石磨棒等物。另有唐代窯址1處、金代1處、元代3處、明代1處、清代1處,除一座龍窯外,均為饅頭窯。龍窯在北方地區極為罕見,為研究北方地區窯室結構的發展、演變提供了珍貴資料。
發掘出13座戰國墓葬,均為長方形豎穴土壙墓。其中12座為仰身直肢,頭向西;1座為屈肢葬,頭向北。這13座墓均有生土二層台,台上頭部有零散的獸骨。墓內共出土劍6把、戈1件、弩機4件、鏃22件、鍾1件,推測墓主應為將士,結合儲糧窖藏的發現,推測戰國時這裏應為屯兵之地。此外,發掘出漢墓1座,為長方形豎穴土壙墓。墓室四角壘有1.1米高的4個石礅,墓內出土“宜”字鳳鳥紋鏡一件。
遺址中共出土遺物160多件。除了上麵提到的銅兵器、銅鏡外,還有罐、盆、?、鬲、缽、釜、蒜頭壺、繭形壺等陶器和石锛、帶孔石斧、雙孔石刀、石鏃等磨製石器。
(二)東周、秦漢考古
1.相家巷秦封泥遺址
1997年1~4月,我所在漢城遺址內的相家巷村南搶救性地發掘出土了3000餘枚秦封泥及其他遺跡遺物。這些封泥中有反映秦中央政府職官的,也有反映地理及地方職官的,還有反映姓名的,它們對於研究秦漢封泥製度、秦漢官製及相關的曆史、地理、文化等方麵的情況具有重要意義。
中央政府職官的封泥中,有反映皇帝的“皇帝信璽”,反映三公九卿的“丞相之印”、“左丞相印”、“右丞相印”、“禦史之印”、“禦府丞印”、“奉常丞印”、“公車司馬丞”、“泰行”、“宗正”、“太倉”、“尚書”等,反映諸廄的“泰廄丞印”、“宮廄丞印”、“中廄”、“左廄”、“右廄”、“下廄”、“中廄馬府”等,反映宮苑的“信宮車府”“上寢”、“長信私丞”、“陽宮印”、“北宮”、“章台”、“安台丞印”、“陽陵禁丞”“白水之苑”、“左雲夢丞”等。
地理及地方職官的封泥中,有反映首都及故都“鹹陽”、“鹹陽丞印”、“西采金印”、“櫟陽右宮室丞”等,反映郡及地區的“上郡侯丞”、“參川尉印”、“南郡司空”、“邯鄲之丞”、“太原守印”、“四川太守”、“濟北太守”、“琅邪司馬”、“淮陽弩丞”等,反映縣的“寧秦丞印”、“高陵丞印”、“下□丞印”、“洛都丞印”、“蘭陵丞印”、“樂成之印”等,反映鄉的“都鄉”、“中鄉”、“左鄉”、“右鄉”、“北鄉”、“廣鄉”、“西昌鄉印”、“白水鄉印”等,反映亭的“鹹陽亭丞”、“邳亭”等。
反映姓名的封泥有“田固”、“牟胡”、“呂賀”、“穀誌”、“高賀”、“衛多”、“蘇段”、“上官臥□”、“司馬武”等。
2.茅坡秦漢墓
1989~1990年,考古隊在長安縣郭杜鎮茅坡村北西安光華膠鞋廠基建工地清理小型秦墓93座;2001年9月~2002年8月,我所在茅坡村南約50米處的西安郵電學院新校區基建工地清理小型秦墓162座、大型漢墓2座;2002年4~10月,我所在茅坡村西北政法學院南校區基建工地清理秦漢墓葬數十座。
茅坡秦墓基本為東西向。墓葬形製以長方形豎穴墓道土洞墓為主,也有少量豎穴土壙墓(多集中於光華膠鞋廠墓地)。土洞墓以直線式洞式墓為主,平形線式偏洞室墓較少。葬式以屈肢葬為主,也有少量直肢葬,頭向多朝西。葬具為木棺,郵電學院墓地還有一座甕棺葬。隨葬品以陶器為主,有簋、盤、鬲,?、盂、鼎、盒、蒜頭壺、釜、鍪、盆、罐、甕、鈁、灶、缽、甑等,有的陶器上戳印“杜亭”、“杜市”等銘文,為確定茅坡一帶就是秦代杜縣所在地提供了依據;另外出土銅,錯銀帶鉤、玉帶鉤、銅鏡、“半兩”錢和鐵器等隨葬品。這批秦墓排列有序,時代從春秋早期延續到秦統一,時間跨度約300年,對研究西安地區秦墓的發展、演變具有重要的價值。尤其是光華膠鞋廠M75是目前西安地區發現的最早的秦墓,為研究秦國勢力在西安地區的擴展提供了重要的考古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