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永淇
一、引言
弩是中國遠射兵器家族中的一員,是繼弓之後的又一遠程殺傷性武器,與弓相比,射程更遠,威力更大,準確性更高。它從產生到退出曆史舞台,發揮出了重要的作用。因此,研究弩的分類與發展演變,對於認識弩在兵器發展史中的地位意義重大。同時,弩在發展過程中形態與結構的變化也從側麵進一步揭示出了中國古代科技發展的水平。本文將從弩的分類開始,逐步討論其發展演變的過程及追溯其源流,並對與之相關的問題進行討論。
二、中國古代青銅弩的類型
弩是一種裝有“延時結構”、利用機械力量射箭的弓,是在弓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弩的結構比弓複雜,但其原理是在弓上安裝木臂和簡單的機械,主要由木臂和弩弓兩部分組成。弩弓一般是用多層竹材合製的複合弓,形似扁擔,故俗稱“弩擔”。弩臂用堅木製成,前部有一橫貫的用來固定弓的容弓孔,使弩弓不能左右移動。木臂正麵有一條放置箭鏃的溝形矢道,使發射的箭能直線前進命中目標。弩機安裝在木臂的後部。牙鉤住弓弦,上麵裝有“望山”作為瞄準器,下麵裝有懸刀作為撥機。發射是把懸刀一撥,牙就縮下,牙所鉤住的弦就彈出,這樣箭鏃就發射出去了。以上介紹的是弩的基本結構與原理,是其他各種弩都共有的特點。隨著後世對弩的不斷改進,弩的結構與形態越來越複雜,故可分為兩大型:
A型:手持小型弩
其特點是個體較小,利用人體作為支架與平衡點:一手手持弩臂中部,另一手托住弩機尾端,起平衡作用。A型弩又根據其張弦方法的不同,分為:臂張弩、蹶張(腳張)弩和腰開弩等三種亞型。
Aa:臂張弩。
臂張,是因為弩機上沒有郭,完全依靠手臂力量張開弓弦,故名臂張。由於是用人臂的力量張弦,故這種弩力量不是很大,且使用起來也較為方便。臂張弩是早期弩的基本類型,從弩的產生到退出曆史舞台都一直存在。根據其發射原理及後世的不斷改進,可劃分為四種亞式:
AaⅠ:單發臂張弩
從現有的考古資料來看,出土的絕大多數弩機屬於單發臂張弩。
(1)無郭單發臂張弩
戰國弩機一般不用郭,而直接把各零件通過銷子裝到木弩臂中去。如長沙南郊掃把塘138號墓出土了一件銅弩機。木臂,前後用兩段堅木鬥合而成,通體髹黑色漆,兩端通長51.8厘米,前寬4.8、中寬2.7、後端寬2.9厘米,厚約3.4~3.5厘米。前端兩側加有一塊薄板,以增加置弓處的寬度,以防弓斷。上麵平,下邊兩端稍厚。木臂上平麵有放矢的凹槽,接近後端的槽較深且寬,是放箭尾羽的地方,距望山處12.4厘米,由此可知羽的長度。臂的前端作彎曲形,用以承弓。前端兩側各有一小耳,可能為繞繩係弓之用,也可供懸掛之用。臂的兩側中部有凹槽,便於手握。後端即為裝置機件的部位。
機件為銅製,有牙(鉤括)兩個(上一個有望山)和懸刀(扳機)、拴塞等組件,無銅郭。懸刀長6.7、上端寬1.5、下端寬0.5厘米。兩件牙:置於後端,用以鉤弦。使用時拉弦觸望山,牙即上升,將弦鉤住。在機件的下麵有半環形木板和小木柱,便於把握,而且張弓弦後可起保險的作用,避免隨時可能觸動懸刀。根據其同時出土的器物組合判斷,約相當於戰國晚期。
長沙東南郊左家塘新生磚廠15號墓和長德德山12號墓出土的銅弩機與掃把塘138號墓出土的弩機十分類似,且年代也基本相同,均屬於戰國晚期。另外,長沙掃把塘148號墓、成都羊子山172號墓、四川涪陵小田溪戰國墓和陝西臨潼秦始皇陶俑坑也發現了類似的弩機。
(2)有郭單發臂張弩
戰國弩機大都無郭,各零件直接通過銷子裝到木弩臂中,結構不夠牢固。從漢代開始,出現了銅製弩機匣――郭。
如葬於漢文帝初元十二年(公元前168年)的馬王堆三號漢墓中,曾出土過兩件木弩模型,上麵所裝的機栝是用灰黑色的牛角製造的,外麵即裝有牛角製成的郭,也發現了類似的弩機。阜陽汝陰侯夏侯灶(死於初元十二年,即公元前165年)墓中,出土了三件鎏金銅弩機,大小不同,但都有郭。其中最大的一件郭長16.5、寬3.8、高3.3厘米,木臂已朽壞,殘長50厘米;中型的一件郭長14、寬2.7、殘存木臂長36厘米;最小的一件郭長19、寬2.6、高2.8厘米,木臂殘長48厘米。滿城漢墓中共出土16件實用弩機,全部帶郭。還有1958年長沙南郊鍾馗廟一號墓出土的東漢銅弩機和1956年長沙沙湖橋45號墓出土的西漢銅弩機也都帶郭。
三國時期也出土類似弩機:江陵紀南城出土黃武元年弩,武昌洪山石嘴三國磚室墓出土一件吳弩機。一直到清代的雙機弩,都帶郭。
AaⅡ:連弩
漢代已出現連續射箭的連弩,但考古出土的實物至今仍未發現,有明確記載的連弩是三國時諸葛亮發明的。《三國誌?蜀書》說:“亮性長於巧思,損益連弩、木牛流馬,皆出其意。”《魏氏春秋》亦載:亮“又損益連弩,謂之元戎,以鐵為矢,矢長八寸,一弩十矢俱發。”這裏記載的略具體些,但所謂“十矢俱發”是不對的。關於連弩,有如下記載:“又有諸葛弩,其上刻直槽,相承函十矢,其翼取最柔木為之。另安機木,隨手撥弦而上,發去一矢,槽中又落一矢,則又撥木上弦而發。機巧雖工,然力甚綿,所及二十餘步而已。此民家防竊具,非軍用器。”。《武備誌》中也有關於連弩的“諸葛分形弩圖”一幅。
從以上資料及考古發掘的實際情況來看,連弩主要的特點是加了一個箭槽,可以放十支短箭,另有一個張弦的扳手。發弩時隻要將扳手向後一扳就可以了,扣動扳機將箭發出,則箭槽中又有一箭掉下來,確具有“便捷輕巧”的特點。
連弩的使用一直延續到清代,在甲午戰爭中,中國士兵仍使用此弩,架於牆上,用來防禦。
AaⅢ:雙矢並射連發弩
1986年荊沙鐵路(荊門至沙市)考古工地江陵縣秦江嘴墓地47號楚墓中,出土了一件雙矢並射連發弩。當時與此弩一塊出土的武器還有銅箭、銅戈、長木弓、長矢、短矢和短木弓等,放置在頭箱及棺兩側。放在竹笥內的弩、短木弓和短矢保存完好。弩通長27.8、通高17.2、寬5.4厘米,髹黑漆,整體可分為矢匣、機體兩部分,機體又包括木臂、活動木臂、銅機件。
雙矢並射連發弩與普通單發臂張弩相比,結構要複雜得多,因而功能也比普通弩優越,可連續發射十次,每次可發射兩矢,提高了發射效率。雙矢並射連發弩的產生,是春秋戰國時期力學發展的結果,也是我國古代科技史上的一次重大成就。
江陵戰國晚期楚墓出土的雙矢並射連發弩是首次發現,後世的弩不見這種結構,但這已為漢代以及三國諸葛亮的連弩的產生奠定了基礎,因此,初步推斷三者是一脈相承的關係。
AaⅣ:雙機彈弓弩
雙機彈弓弩是清代所獨有的一種臂張弩。采用的技術也是某些火器的製作技術。弩機部分大多由圓形軸、轉盤機牙、方形軸、鐵釘帽、保險孔、扳機和彈簧片的機件組成。由於有兩個機牙,故稱雙機彈弓弩。現存的隻有故宮武備庫的一件。
根據其內部結構,可歸納出以下幾點:由四部分組成,即機牙、轉盤、扳機和彈簧片,四部分由兩個軸帶動。機牙具有手柄、瞄準、夾鉛彈或掛弦三種作用。當扳機與轉盤卡住時,向下壓扳機,利用了杠杆的作用,很省力地使扳機與轉盤脫開。裝有彈簧,發射後扳機能立即恢複原狀。有保險裝置。由此可以看出,清代雙機彈弓弩比前代弩機先進得多,但隨著火器的興起,戰爭形式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雙機彈弓弩並沒有大規模地用於裝備軍隊,到了19世紀,最終退出了戰爭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