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西安史君墓粟特文、漢文雙語題銘漢文考釋(1 / 3)

孫福喜

2003年6~10月,西安市文物保護考古所為配合西安市中級法院審判廳基本建設工程,在西安市北郊大明宮鄉井上村清理發掘了一座北周墓葬。這是一座長斜坡土洞墓,由墓道、5個天井、5個過洞、甬道和穹窿頂洞室組成,全長47.26米。墓葬雖然幾經盜擾,但是還出土了石門、一座仿五開間歇山頂式殿堂建築的石槨、石榻、金戒指、金幣和金飾等珍貴文物,而最為可貴的是,不但石槨通體布滿了彩繪貼金浮雕,而且還出土了一塊用粟特文、漢文兩種語文刻寫的題銘。因我們對粟特文的認識基本等於零,因此請北京大學榮新江教授聯係,約請日本神戶外國語大學的吉田豐教授對粟特文部分進行了釋義。在此基礎上我們對題銘做了一點初步考釋工作,以便拋磚引玉,就教於方家。

這塊石刻題銘位於石槨南壁槨門上方的橫枋上,長88、寬23、厚8.5厘米,形狀為橫長方形。題銘石正麵左右分別刻寫有漢文和粟特文,共51列。其中漢文刻寫於題銘石左邊,共18列,石麵上畫有豎格,文字書寫形式是從右到左豎排,其中第1列用篆書體刻銘,其餘17列用楷書體刻寫。另外,第1列的第3字與第5字,第2列的第2、3、4字,第3列的前半部分,第4列的第3字與倒數第5字之間,第5列的第4字與倒數第6字之間,第8列的第8、9、11字,第9列的第7字與倒數第1字之間,第11列的第6字與倒數第3字之間,第12、13、14列的部分欄格內,都有不刻文字的空白處,現殘存漢字184個。因該題刻左、右各有一個邊框,故可知此題銘的漢文部分從整體上講是完整的。粟特文刻寫於右邊,書寫形式是從左到右豎排,有豎格,共33列。其中第33列有格而無文字。同時因為第1列的左側一列是漢文部分的第1列,由此可以判斷,本題銘的粟特文部分的銘文也是完整的。

由於盜墓賊破壞,本題銘出土時,已經被打斷碎裂成20多部分,散落到了墓室各處,經發掘者努力,其中的絕大部分已經找到,但是另有一些小碎片無法找到。因此,不僅造成了多處文字破損,還使部分文字剝落,其中有的文字剝落的斷片可以複原,但也有個別內容已經無法複原。

以下,我們在目前能複原的題銘的基礎上,首先轉寫原文。轉寫中的□括號中的內容表示題石上原本就是空白處,[]括號中的內容表示題銘文中完全破損的部分,()圓括號中的內容則表示文字的一部分破損的部分,而號中的內容則表示刻石上雖然有文字,但因湮沒等原因無法確切釋義。轉寫原文如下:

大周□州□保史君石堂/

君□□□□史國人也,本居西域,/

□□□□□□,及遠遷居長安。/

目他有□□,□□□□,水運應期,中/

京顯美,自□□□,曰百具德。祖阿/

史監陀,為本國薩保。父阿奴伽,並/

懷瑾握□重規疊距,秀傑不/

群。立功立事,少挺□□,石父僵英/

聲,而君秉雲山,丘□□□□誌/

□□□初鄉閭擁護,其身為/

薩保判事曹主□,□□五()詔/

授涼州薩保。而天道(),□/

芳永鹹。大象元年□(月或日)□薨於/

家,年八十六。妻康氏其□□□日薨,/

以其二年歲次庚子正月丁亥朔廿/

七已日,合葬永□縣。[][]長子/

毗沙,次維摩,次雪□並有孝行,乃為/

父造石□□區,刊碑墓道,永播/

從題銘的刻寫情況來看:此題石很可能是由一個沒有受到過必要教育的匠人刻畫的,而這個匠人是依據一個不太熟悉漢語與漢文化的粟特文人題寫的藍本進行工作的。因依吉田豐先生的論文可知,該題石的粟特文,書體都是帶有古老粟特風格的草書體,而且無論在書體還是語言方麵都和它同時代的粟特碑文很近似。可它的漢文部分卻實在是不敢恭維。首先,題銘中出現的多處空白點並非是一種文體,而是刻寫者想仿當時的墓誌銘風格,但又畫虎不成反類犬時留下的敗筆。其次,題銘中的一些漢字寫得極不規範,如第2列的“國”字、“域”字,第3列的“遠”字、“遷”字的刻寫都極不規範,如此等等,可謂比比皆是。且這類錯誤也並不是因碑別字而形成的,而是因刻寫者缺乏應有的漢字水平造成的。再次,題銘的第一列漢字是篆書體,但因刻寫者水平有限,無法刻寫篆書體的涼州的“涼”與薩保的“薩”。而從第2列開始刻寫者改用楷書體來書寫銘文,這與魏晉南北朝隋唐以來中原地區流行的墓誌碑刻的書寫格式相符,是刻寫者極力模仿漢族文風的又一明證。

也正是因為這種原因,這塊題石上現在刻寫的能夠識讀的漢字,與因刻寫者漢語水平原因留下的空白字幾乎相等,給釋義工作造成了諸多困難。我們不承卑陋,在此做一簡釋:

北周涼州薩保史君的石製房屋。史君(的先輩)是史國人,本來居住在西域。當他們從遙遠的西域遷居長安,別人認為他有(……)……到了水德顯運的時候,他在中原的京都享有盛譽,自……都認為他具備了各種美德。他的祖父阿史監陀,擔任過本國(史國)薩保。他的父親阿奴伽,同樣具有美玉一樣的品德,循規蹈矩,(才華)俊秀傑出,非同尋常。立功立事,年輕時就(獨樹一幟),在(……)中享有盛名。而史君秉承了祖輩和父輩比雲山還高(的義氣),樹立了丘壑般的誌向。早年就受到鄉間百姓的擁護,他自身擔任了薩保府判事曹主(事),北周皇帝下詔授命他為涼州薩保。但自然界的規律是(好花)不能永久地常開不謝,(任何人都不可能長生不死)。大象元年(579年)□月□日(史君)死於(長安的)家裏,享年86歲。他的妻子康氏□月□日死於(長安的)家裏。(他們)在大象二年(580年)正月二十七日,合葬於永(□)縣。他的長子毗沙,次子維摩,三子雪□□,都有孝順之舉,於是為他們的父親在□□區建造了石房屋,並刻寫墓碑埋葬在墓道,(希冀他們父母的功績與美德)永垂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