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1年至1929年是美國經濟發展的黃金時代,長達8年的經濟繁榮期內國民生產總值迅速增長,人們對經濟長期持續繁榮的信心也不斷增強。一方麵,美國在世界經濟中的主導地位,使得美元作為一種國際貨幣的角色和地位越來越重要,20世紀20年代,美國聯邦儲備體係至少掌握著全世界三分之一的貨幣儲備性質的黃金,遠遠大於其它任何一個國家,“美元本位”已經被包括英國在內的世界各國所接受;另一方麵,紐約作為世界上最主要的證券市場,發展異常迅猛,在這裏,全世界的借款人隻要通過一個簡短的公告就可以籌集到大量資本。
這種極為有利的經濟增長前景刺激了投資和信貸需求的迅猛增加,同時也使美國的中產階級隊伍越來越龐大。花旗銀行看準這一發展前景,積極開拓個人金融業務,並最終在個人理財領域形成了絕對優勢。
1921年,花旗銀行設立了“複合利息存款部”,從而成為美國首家按複利計算儲蓄賬戶利息的銀行。複合利息存款部又引起花旗銀行在零售業務方麵的另一個創新之舉:1928年,花旗銀行在其42街分行建立了“個人貸款部”。長期以來,由於大商業銀行對個人小額貸款一直不感興趣,因此這一領域一直為高利貸所盤踞,花旗銀行率先向小額借款人敞開了大門,因而贏得了廣泛的社會讚譽。
通過遍布世界各地的分支機構,花旗已經能夠為企業、政府和個人提供全麵的商業銀行、投資銀行和信托服務,毫無疑問,花旗已經成為世界上金融服務領域的龍頭。
1929年4月,花旗銀行再次增資,通過發行50萬股新股兼並了農業貸款與信托公司,從而一舉成為全美國最大的商業銀行,在世界排名中僅次於英國的米德蘭銀行(midland bank)。
(第三節)危機中的興與衰
1,大蕭條中的日子
1929年10月,美國“一戰”後長達十多年的經濟繁榮終於走到了盡頭,股市的崩潰令證券價格一落千丈,貨幣市場的流動量也大幅下降,證券市場和貨幣市場處在風雨飄搖的狀態。雖然在開始時華爾街的金融巨頭們一起商討了共同救市的計劃並實施了救市行動,但市場並沒有由此走出頹勢,股票價格繼續跌向深淵,大批證券經紀商破產,部分銀行也未能幸免。銀行的倒閉引發了民眾更多的懷疑,進而導致了更大範圍的“擠兌”浪潮,“多米諾效應”就此產生,眾多銀行關門大吉。
從1930年到1933年,20年代後期所形成的秩序良好的金融體係被徹底肢解。這場突如其來的金融危機使得美國企業和個人的開支大為削減,緊接著是產出、價格和就業的災難性下降。1933年,美國的國民生產總值僅相當於1929年最高值的2/3,失業人數占勞動人口的1/4,全國有超過1/3的銀行倒閉。
在這場破壞力空前的金融危機中,花旗銀行一貫堅持的“現款政策”再次顯示出其獨特的優勢,它不僅沒有受到市民大量提現的影響,而且還向客戶提供了不少貸款,並為部分客戶的資金需求提供了有力的信用支持。在金融危機爆發後的第一周,花旗銀行共為其經紀人和交易商提供了高達1,21億美元的活期貸款,這個數據占當時整個聯邦委員會銀行所增加貸款總額的12%。
在這場空前的危機中,眾多銀行倒閉或蒙受了重大損失,花旗銀行與穀物交換銀行的合並也被迫“流產”。盡管如此,花旗銀行在10月的大危機中,利潤依然創出了新高,流動性資產達到了淨存款額的63%,在這場危機中幾乎是獨領風騷。1929年12月底,花旗銀行的總資產為22,1億美元,高出米德蘭銀行4,458億美元,一舉成為世界上資產規模最大的商業銀行。
1930年的頭幾個月裏,經濟形勢恢複的還算不錯,然而不久之後就夭折了,因為聯邦儲備銀行通過一係列措施大幅減少了貨幣供應量,使剛剛有所上升的信心指數再次下降,緊接著收入、支出、價格以及工業產出量環環相扣、逐波走低。
1930年12月11日,聯邦儲備體係下的老牌會員銀行“美國銀行”(bank of united states)倒閉,這使得公眾對銀行的信心受到了毀滅性的打擊。各國經濟再次告急,危機再度出現,並迅速波及到了其它國家。各國的貿易保護和關稅壁壘又卷土重來,外彙管製像瘟疫一樣在眾多國家蔓延,國際貿易額降低了近60%。債務國的情況更為糟糕,由於出口收入不斷下降,因此許多國家還債計劃被迫拖延,有的甚至直接拒絕償還。
1931年5月,奧地利最大的銀行——安斯托特信貸銀行倒閉,所後全國一片恐慌。
奧地利的金融恐慌迅速擴散到了德國和英國,然後又跨過大西洋再次蔓延到彼岸的美國。金融危機迫使德國放棄了金本位製度,這就給英國帶來了巨大的壓力。1931年9月,英國也放棄了金本位製度,於是,市場壓力轉向了美元。在短短的幾個月裏,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就損失了近10%的黃金儲備,為了緩解黃金流失對美元造成的壓力,聯儲理事會決定大幅度提高貼現率,這對國內已是狼狽不堪的銀行業來說更是雪上加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