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欲望少了,自然就會快樂(1 / 2)

一個皮匠天天不停地唱歌,從早上一直到晚上都沒有停過,凡是聽到他歌聲的人,也往往會受到他的感染,心情變得快樂起來。

皮匠的隔壁住的是個銀行家,家裏有萬貫財產,卻天天鬱鬱寡歡。他不懂為何貧窮的皮匠可以每天開心地唱歌?於是他就把皮匠找來,問:“請問你一年能掙多少錢?”

“我從來不知道我一年能賺多少錢。”皮匠沒有一點自卑地說,“我就這樣年複一年,日複一日地過生活。反正,每天掙的錢夠吃飯就可以了。”

“那你一天到底能掙多少錢呢?”銀行家又問。

“有時會多一些,有時會少一些。”皮匠回答。

皮匠直率的回答把銀行家逗笑了,他說:“我要讓你從今以後不愁沒錢用。先把這一百枚金幣拿去用,等你用完時可以再來拿。”

一下子有了這麼多錢,窮皮匠以為自己真的很幸運,立刻回到家把金幣埋好。但是從此以後,他卻整天擔心自己的錢會被小偷搶走,隻得天天目不轉睛地盯著藏金幣的地方,心裏才會安穩。當然,由於隻擔心錢幣被偷,他已經忘了唱歌,也忘了快樂。

後來,這位可憐的皮匠又跑到銀行家的家裏說:“把你那一百枚金幣收回去吧,那樣我才能找回自己的睡眠和歌聲。”

得與亡孰病?老子的反問從這個故事中不難得出答案。貧窮時可以過得很快樂,而一旦真的擁有財富時,卻總是因擔心財富而睡不著,怎麼還可能有心情唱歌,怎麼還可能有幸福和快樂可言?如果你總是過多地去追逐財富,最終你會失去更多。

從前,一位老人沒有孩子,一天他在路上撿到一個別人丟棄的孩子,於是他含辛茹苦地把他當成自己的親生兒子撫養。兒子長大時,他也老了。但那個忘恩負義的兒子不但不感激老人的養育之恩,反而覺得老人老了沒什麼用,就在樹林裏搭了個簡易的小屋,把老人趕到那裏去住。

老人住在樹林裏,每天砍柴、種菜,生活還過得去。一天,老人在山裏砍柴時發現了一股泉水,泉水彙集成一個小水坑,泉水清澈而甘甜,老人正好口渴,就去那裏喝水。後來,老人就經常去那裏喝水。一次,老人無意中發現坑裏有一些閃閃發光的東西。他小心翼翼地把那些發光的東西取出來仔細看,原來是金砂。

從那以後,老人每隔一段時間就去那股泉水處取一些金砂,然後將這些金砂換成錢,重新為自己蓋了間好的房子,還買了牲畜,生活一天比一天好。

看老人生活富足了,他那個不孝的兒子就來懇求父親原諒,還說要把老人接回家住,但老人對這個兒子喪失了信任,因為他知道兒子貪圖的是他的錢,並不是真的悔改,於是他氣憤地把這個不孝的兒子趕走了。

老人的兒子並沒有死心,他每天都悄悄地跟在老人後麵,想知道老人是如何發財的。十天後,他終於發現了老人在水坑裏取金砂的一幕。

第二天,老人的兒子早早地來到了水坑邊,看見沒有取出來的金砂。他想:“如果泉水再大一點兒,不就可以衝來更多的金砂了嗎?”於是他用鐵鍬把石縫挖開,把水坑挖深。心想,以後這裏就會有很多的金砂了,於是每天都來這裏看,十天、二十天、一個月、一年過去了,水坑裏再也沒有出現過金砂。他開始後悔,當初不應該把水坑挖大,那樣至少可以得到一些金砂,可現在什麼都沒有了。

貪念不僅不會讓你得到更多,反而會讓你失去最初擁有的東西。因為老人懂得滿足,隻是過一段時間去取一些金砂,所以金砂可以細水長流;而他那個貪婪的兒子,隻想一下子把金砂全部挖出來,結果卻什麼也沒有得到。多藏必厚亡,老子的話道出了對於財富的追求要適可而止,如果總是無止境地追求,到最後往往什麼也得不到。

老子說:“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一個人知道滿足,心裏就時常是快樂的、達觀的,有利於身心健康。相反,貪得無厭,不知滿足,就會時時感到焦慮不安。用叔本華的觀點來說,就會使人生在欲望與失望之間痛苦不堪。

所以,“知足”不是沒有追求;“知足常樂”更不是平庸的表現。相反,倒是很難得修煉成的德性,尤其是在當今這個物欲誘惑滾滾而來,擋也擋不住的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