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在生活中,時刻都在名與利中徘徊,我們又總是渴望著取,渴望著占有,常常忽略了舍,忽略了占有的反麵:放棄。懂得了放棄的真意,也就理解了“失之東隅,收之桑榆”的真諦。多一點中和的思想,靜觀萬物,體會與世界一樣博大的詩意,我們自然會懂得適時地放棄欲望,這正是我們獲得內心平衡,獲得快樂的好方法。
人的一生,到底為何而奔波?為名,為利,抑或為自己?其實,誠如尼采所說:“人,如果是動物的人,就根本沒有意義!”真正領悟生命真諦的人,他的生命和生活是並行的。無論什麼時候,他都不會讓生活的雜質影響了生命的質量。塵世的喧囂,往往會塵蔽我們的心靈,使我們無法注意生活本身的意義。貪婪,爭鬥,仇恨,傲慢,苦惱,惆悵……然而,或早或遲,生活總會給我們這樣一個機會,讓我們拂去心靈的塵埃,重新審視生活,審視自己。
生命之舟載不動太多的物欲和虛榮,所以在抵達彼岸時要學會輕載。
有一位禁欲苦行的修道者,準備離開他所住的村莊,到無人居住的山中去隱居修行,他隻帶了一塊布當做衣服,就一個人到山中居住了。
後來他想到當他要洗衣服的時候,他需要另外一塊布來替換,於是他就下山到村莊中,向村民們乞討一塊布當做衣服,村民們都知道他是虔誠的修道者,於是毫不猶豫地給了他一塊布,當做換洗用的衣服。
當這位修道者回到山中之後,他發覺在他居住的茅屋裏麵有一隻老鼠,常常在他專心打坐的時候來咬他那件準備換洗的衣服,他早就發誓一生遵守不殺生的戒律,因此他不願意去傷害那隻老鼠,但是他又沒有辦法趕走那隻老鼠,所以他又回到村莊中,向村民要一隻貓來飼養。
得到了一隻貓之後,他又想到了——“貓要吃什麼呢?我並不想讓貓去吃老鼠,但總不能跟我一樣隻吃一些水果與野菜吧!”於是他又向村民要了一頭乳牛,這樣那隻貓就可以靠牛奶維生。
但是,在山中居住了一段時間以後,他發覺每天都要花很多的時間來照顧那頭母牛,於是他又回到村莊中,他找到了一個可憐的流浪漢,於是就帶著這個無家可歸的流浪漢到山中居住,讓他照顧乳牛。
那個流浪漢在山中居住了一段時間之後,他跟修道者抱怨說:“我跟你不一樣,我需要一個太太,我要正常的家庭生活。”
修道者想一想也有道理,他不能強迫別人一定要跟他一樣,過著禁欲苦行的生活……
這個故事就這樣繼續發展下去,你可能也猜到了,到了後來,也許是半年以後,整個村莊都搬到山上去了。
《百喻經》裏有一個故事,從前有一隻獼猴,手裏抓了一把豆子,高高興興地在路上一蹦一跳地走著。一不留神,手中的豆子滾落了一顆在地上,為了這顆掉落的豆子,獼猴馬上將手中其餘的豆子全部放置在路旁,趴在地上,轉來轉去,東尋西找,卻始終不見那一顆豆子的蹤影。
最後獼猴隻好用手拍拍身上的灰土,回頭準備拿取原先放置在一旁的豆子的時候,怎知那顆掉落的豆子還沒找到,原先的那一把豆子,也全都被路旁的雞鴨吃得一顆也不剩了。
當一個人年輕的時候,對於某些事物的追求,如果缺乏智能判斷,而隻是一味地投入,不也像故事中的獼猴一樣。想想,我們現在的追求,是否也是放棄了手中的一切,僅追求掉落的一顆!
太多的欲望是人生中的一杯苦酒,貪婪的心不管何時也不會感到滿足。當你醒悟時,才發現其實你已經一無所有了。
還有這樣一個故事:
一天,一個老頭在森林裏砍柴。他掄起斧子正準備砍一棵樹,突然從樹上飛出一隻金嘴巴的畫眉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