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學會轉換角色 當智慧父母(1 / 2)

攻略

作者:李鳳

作為父母,我們都希望把世界上最美好的一切捧到孩子手邊,然而麵對紛繁複雜的世界,麵對孩子的成長,有時我們不得不承認自己的無能為力。因此,能夠知道自己有多少“能”的父母是能幹的父母,能夠知道自己有多少“不能”的父母是聰明的父母,而能夠遊走於“能”與“不能”之間的父母才是智慧的父母。實際上,父母與孩子之間除了血緣關係及養育關係以外,父母在孩子成長中還承擔著教育者的角色,其表現方式通常有三種:一是孩子的老師,二是孩子的同學,三是孩子的學生。這三種角色並不是截然分割的,常常是三位一體、並行不悖的。雖然在孩子成長的不同階段有所偏重,不同的家庭、不同父母的表現也有所不同,但在家庭教育中,我們家長需要明白的是:如果自身的能力夠強而孩子又很欽佩我們,那就做孩子的老師;如果做不了孩子的老師,就請做孩子的同學;如果不想做孩子的同學,就請做孩子的學生。

做孩子的老師:竭盡自己的“能”

在孩子的成長初期,重在做“能的父母”。孩子的成長初期是其身心全麵依附於父母的時期,也是父母對其影響力最大的時期,更是父母做孩子老師的最佳時期,此時需要做一個“能”的父母,並盡自己所“能”做好孩子的“老師角色”。這既是為人父母的偉大權利,也是高尚的義務。孩子通常是在父母的教導中以及對成年人行為的模仿中來適應生活、獲得發展的。

這時候孩子需要學習的東西太多,我們做父母的既要教孩子生活的本領,也要教孩子學習的本領,還要教孩子與人打交道的本領,等等。我們如果能在恰當的時機,采取恰當的方法把自己的所“能”教授給自己的孩子,就更容易促進孩子的發展。對於這一時期的孩子成長而言,無論其“得”還是“失”,都需要我們的教導、指導、總結與強化。對此如果我們理解得越深,實踐得越紮實,就越容易取得好的效果,並且,這是智慧家教的開始,也是成為智慧父母的第一步。

做孩子的同學:思索自己的“不能”

孩子是不斷成長的,當孩子成長到“心理斷乳期”,即“青春期”時,重在做“不能”的父母。此時,孩子往往會從過去心理上依附於父母變為有自己獨立的意向,此時的父母需要想到的則是自己的“不能”。如果這時你還充當無所不能的“老師角色”,把他們當孩子或學生來看待,他們就會厭煩,就會覺得傷害了他們的自尊心,就會產生反抗的心理,萌發對立的情緒。

但如果我們願意做孩子的同學並和孩子一道學習、一起成長,與他們建立一種親密的平等的同學關係,那麼,隨著孩子的成長,我們會發現,在孩子慢慢讀懂這個世界的同時,我們也慢慢地讀懂了孩子,走進了孩子的心靈世界。畢竟,在做孩子同學的過程中,孩子所暴露出來的是他們較為真實的一麵,這有利於我們發現更深層次的問題,從而進行有針對性的引導,使他們能夠從中明白生活的道理、學習的道理、做事的道理以及做人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