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Borland沉沒:遭遇創始人和微軟雙挖牆腳(1 / 3)

i殤·外企誌

作者:薑洪軍

“很多公司都叫Micro或者soft什麼的。我們要起一個與眾不同的名字。”上世紀80年代,Borland 公司創始人菲利普·卡恩(Philippe Kahn)語氣中帶著對微軟(Microsoft)的譏諷,這樣介紹自己公司名字的由來。

卡恩起初把公司命名為MIT(Market in time),意思是及時占領市場,可這也是麻省理工學院的縮寫。麻省理工學院的律師很快就對卡恩說:“嘿,先生,您的公司不能用這個名字,那是我們的校名。”於是卡恩將公司名字改為Borland。

微軟把用戶未經授權的拷貝行為稱為盜版行為,而卡恩則將微軟這樣通過高價牟取暴利的軟件公司稱為“海盜”。

快速崛起的“野人”

“對於‘野人’來說,他們的麻煩在於胃口太大。他們會坐在餐桌旁,從半熟的後腿上撕下一塊肉,不經細嚼就迅速吞掉。”作家Merrill R.Chapman曾把早年的Borland比作野人,強悍而又行事不羈。

1982年,手持旅遊簽證、懷揣2000美元的卡恩從法國巴黎來到美國。買完機票後,卡恩的錢已所剩無幾,他隻好租住在一個車庫小閣間。後來他去惠普公司應聘,由於沒有綠卡而沒得到那份工作。卡恩隻好橫下心來自己開公司,丹麥人安德斯(Anders Hejlsberg)成為其早期重要的雇員,他們合作開發了Turbo Pascal編譯器軟件。

1983年的一天,產品已經開發完成,安德斯發現自己的老板卡恩沒錢在他們看好的《Byte》雜誌上做廣告後有些焦急。但卡恩告訴他沒問題。公司隨後邀請《Byte》雜誌派人來洽談廣告合作事宜。客人上門後,Borland的職員熱情地招呼他坐下,說老板正在談一個項目,一會兒就出來親自和他會晤。隨後Borland的 職員給客人演示公司新開發的軟件。《Byte》的業務代表被軟件性能所震撼,他希望Borland能把廣告重點投放在《Byte》上。Borland職員謹慎地說,這要待老板卡恩來定。

這時,從卡恩辦公室虛掩的門縫中,傳來了卡恩和另外一家雜誌就廣告投放問題的對話。《Byte》的業務代表隨機應變,在隨後與卡恩的洽談中表示,如果Borland肯選擇在《Byte》上投放廣告的話,可以不必先預付款。卡恩“矜持”地答應了。

多年以後,有媒體披露,另外那家雜誌的廣告代表是Borland的一名職員扮演的,這一切都是卡恩演給《Byte》的業務代表看的。

卡恩想在1983年秋季計算機分銷商大展上故技重施。卡恩說:“我還是用上次對付《Byte》的計謀向謝利·阿德爾森(展會負責人)下套,可他根本就不予理睬。”當時阿德爾森一臉不屑地對卡恩說:“先生,我想您的產品新聞發布會最好改在麥當勞餐廳舉行,他們一定可以滿足您的需求。”而卡恩還真的照阿德爾森的“建議”辦了發布會,結果還不錯。

後來,Borland的廣告在《Byte》上刊登出來了,程序開發員安德斯看後傻眼了:這套他辛辛苦苦開發出來的、當時領先的程序,卡恩給它的定價竟然隻有49.95美元。值得一提的是,當時軟件的定價都比較高,而且能夠開發編譯器軟件的程序員不多,程序員的待遇優厚。卡恩曾和安德斯約定,產品售出後,將按一定的比例給安德斯提成。安德斯曾想像他開發的軟件定價會達到數百美元,而卡恩竟然瞞著他搞了個低價大傾銷。安德斯恨恨地說,他那最好的軟件被一個白癡拿去銷售了。

但是,卡恩的低價策略取得了驚人的效果,訂單像雪花一樣湧來。Borland一舉成名。

隨後,Borland係列產品連續走紅,公司收入日進鬥金。1986年7月 ,Borland成為上市公司。也許就是從這時起,快速長大的Borland進入了微軟的準星中。卡恩能言善辯,引經據典,經常在媒體麵前發布刺激比爾·蓋茨的言論。微軟被激怒了。作為回應,微軟的一個產品研發小組成員集體穿起了印有“刪除菲利普”的T恤衫。

蓋完大樓後自挖牆角

“麵對軟件界最大的青蛙(dBASE),這個法國人野性大發,試圖吞下任何文明人都認為非常難吃的兩棲動物,以至於被噎死。”作家Merrill R.Chapman曾這樣調侃Borland並購Ashton-Tate公司事件。

上世紀80年代中期,Borland正大步向前的時候,微軟公司曾對它進行了一場中等規模的狙擊。當時Borland想牽頭製定一套TSR技術標準,但微軟公司站出來說這沒有必要。結果沒有哪家公司想捋虎須,大家一哄而散。

此時,軟件市場對於Borland和微軟公司來說,有待開拓的領域實在太廣闊了,雙方發生正麵衝突的領域比較少。在微軟用1.73億美元收購Fox Software公司進軍數據庫市場時,Borland花了4.4億美元購買了Ashton-Tate公司,其中包括其dBASE數據庫產品。

1991年,在Borland接管Ashton-Tate公司那天,卡恩特地飛赴Ashton-Tate公司總部,以便能夠親眼看到正式成交的那一刻Ashton-Tate公司的標誌從大樓上取下來。他似乎對此很享受。評論人員稱,卡恩以征服者的心態看待Ashton-Tate公司的員工。作為回報,Ashton-Tate公司的員工毀壞客戶數據庫,快速離職。

Borland的員工則把Ashton-Tate公司的dBASE數據庫產品視為來自地獄的東西,非常排斥。他們曾試圖生產一個兼容產品,但以失敗告終。卡恩稱“dBASE是一種肮髒的語言”。Borland購買Ashton-Tate公司的4.4億美元打了水漂。而微軟則通過善待購並的公司,並以其產品為基礎在數據庫市場取得了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