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學大師約瑟夫·熊彼特說:“如果一個人不掌握曆史事實,不具備適當的曆史感或所謂曆史經驗,他就不可能指望理解任何時代的經濟現象。”他還指出,“目前經濟分析中所犯的根本性錯誤,大部分是缺乏曆史的經驗,而經濟學家在其他方麵的欠缺倒是次要的”。回顧經濟史,我們會發現如此多的經典事件供我們學習,所謂“以史為鑒,可以知興衰”,這些事件不管是成功的經驗還是失敗的教訓都值得我們深入地總結,從而為我們更好地認識現在的經濟現象和以更加科學合理的手段解決經濟問題提供可以借鑒的經驗。

隨著世界經濟聯係越來越緊密,許多經濟事件已經不再是一個國家的事情,會或多或少地對其他國家和地區產生一定的影響,甚至有的會對整個世界經濟產生比較深刻的影響。而且隨著商業化進程的加快,資金融通在現實經濟中的作用越來越大,可以說每個經濟事件背後都可以找出金融在其中的作用。本書正是從金融角度來分析發生在20世紀以來的影響較大的十二大事件,從中我們可以看到,金融不僅可以被用來推動經濟發展的手段,而且也可以被當作達到某種目的的手段。

本書的思路並沒有局限於對事件的描述,而是將視角放在當時的整個大環境下,繼而從金融角度分析整個事件的前因後果,分析金融在這些事件中起到什麼樣的作用。例如,我們可以從金本位和布雷頓森林體係兩個案例中可以看到,通過金融這一手段可以確立自己在世界的經濟霸權地位,繼而利用這種經濟霸權來達到掠奪財富、爭奪國際話語權的目的;相反,歐元區的形成則顯示金融手段業可以用來對抗這些霸權,或者形成新的霸權;通過分析一次次的世界經濟危機,我們可以看到,本來是為人們服務的金融手段在這些事件中卻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無情地吞噬一個國家的人民辛勤勞動積累的財富;從微觀層麵上,我們分析了住友醜聞、安然破產,可以發現公司層麵的金融手段同樣可以對世界經濟產生較大的影響;另外,本書也對正在蔓延中的美國次貸危機進行了相關分析,來看一下為華爾街引以為豪的金融創新是如何釀成這次“全球金融風暴的”。

寫到最後我們會對“金融隻是一種手段,關鍵看使用者的目的”這句話有更加深刻的認識,所謂“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希望本書能為讀者提供一個認識這個世界的一個視角,在以後的工作生活中能夠正確、理性地認識發生在身邊的事件,可以“知興替”、“明得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