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公元960年,後周諸將發動陳橋兵變,擁立宋州歸德軍節度使趙匡胤為帝,建立宋朝。以己為戒,宋太祖趙匡胤采取重文抑武的策略,收藩鎮之精銳兵力為朝廷禁軍,強幹弱枝削減地方武裝。由於後晉國主石敬瑭割讓煙雲十六州予遼國,導致北方無險可守門戶大開,宋朝建立伊始便長期受到遼朝的威脅。
公元976年,宋太祖趙匡胤駕崩,其弟趙光義繼位。公元986年(雍熙三年),宋太宗趙光義乘遼朝新君初立之機,派三路大軍北伐,欲奪回燕雲十六洲,史稱雍熙北伐。大戰初始,北伐軍大敗遼國部隊,連下寰州、涿州、朔州、應州、雲州等地。遼軍迅速反擊,遼將耶律休哥率兵奇襲曹彬東路軍,斷宋軍糧道,僅十餘日曹彬糧草耗盡奉命撤軍。此時,潘美(後世戲文中稱潘仁美)已率西路軍深入遼地勢單力孤,被迫撤軍之際,楊業(後世戲文中稱楊繼業)受監軍王侁譏諷,為保名節率部阻擊敵軍,兵敗自盡。至此雍熙北伐全麵失敗,複地盡失,精銳大損,傷及國本,宋朝至此由攻轉守。
公元1004年10月,遼聖宗耶律隆緒與太後蕭綽(蕭燕燕)親率大軍南下,深入宋地。宋真宗趙恒意欲南逃,被宰相寇準力勸,後親至澶州督戰。澶州軍心大振氣勢百倍,又在澶州城下以八牛弩射殺遼將蕭撻攬,遼國主動議和。公元1005年1月,宋遼簽訂城下之盟,遼宋約為兄弟之國,遼聖宗年幼稱宋真宗趙恒為兄,宋朝每年送給遼朝歲幣銀三十萬兩,宋遼以白溝河為界劃分疆域互不侵擾,史稱澶淵之盟。至此,宋朝以極少的代價結束了宋遼之間長達40餘年的戰爭,換來了百年的和平繁榮。
宋朝雖有歲幣三十萬兩但不及用兵費用的百分之一,泱泱大國無足痛癢,且宋朝在雄州、霸州等地設置榷場與遼朝進行貿易,南人善於經營,每年大賺遼國銀兩何止百萬。因此,宋朝進入了繁榮發展的百年治士。由於自太祖皇帝時便定下重文抑武的基本國策,宋朝的文化發展也進入空前的繁榮階段,文人學者備受推崇。公元1100年宋徽宗趙佶繼位,因其篤信道教,又自封“教主道君皇帝”。趙佶不善國政,偏好書畫詩詞歌賦,任用蔡京、童貫、王黼等奸臣,朝綱敗壞。又命大太監梁師成督建艮嶽,因趙佶喜好奇花異石,又有朱勔借征“花石綱”充實艮嶽園林之機在南方強取豪奪,廣蓄私產。百年無大戰,宋遼兩國軍力廢弛。公元1114年,女真族完顏部首領完顏阿骨打因不滿遼國長期壓榨勒索,彙合女真各部兵力2500餘人於來流水祭告天地起兵伐遼。遼軍久疏戰陣,女真軍隊勢如破竹日下一城。
公元1115年,完顏阿骨打稱帝,國號大金。童貫、蔡京、王黼、太子趙桓等人各為私利奏請趙佶借機興兵伐遼,宋徽宗趙佶隻知書畫娛情,不知均衡周國態勢之重,聽信童貫、蔡京等人之言意欲聯金滅遼收回燕雲諸州。公元1119年(宣和元年),趙佶派遣朝議大夫趙有開為正使,攜詔書、禮品渡海到金國商議聯合滅遼之事。
備注:為了讓讀者更輕鬆的閱讀,每卷最後會有卷注對書中出現的名詞進行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