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資源管理係統、組織學習和組織績效三者關係的研究,是一個比較複雜的問題,需要多學科理論的支撐。本節簡要介紹對三者關係進行理論分析所依據的基礎理論。
3.1.1資源基礎觀
管理學發展曆程中,18世紀中後期到19世紀末期強調經驗管理,20世紀初至20世紀40年代流行科學管理,20世紀60年代末至20世紀70年代崇尚戰略管理。20世紀80年代初中期,Porter的競爭戰略理論和企業競爭力理論成為管理學的主流理論。Porter的五種競爭力模型以產業作為研究對象,沒有很好地站在企業成長的角度,分析企業競爭戰略的製定和實施,在指導企業競爭力的實踐中顯得乏力。近二三十年來,戰略管理的研究已經從關注產業經濟的結構-行為-績效學派轉向企業內部的資源(Penrose,1959Wernerfelt,1984Barney,1986-1991Peteraf,1993)。這期間的代表性觀點是資源基礎觀和知識基礎觀等思想觀點。
企業的資源基礎觀(Resource-based View of the Firm,RBV)的流行使得學者們更加關注企業這個黑箱。資源基礎觀主要強調的基本問題是:企業為什麼是不同的?企業如何通過配置其資源而獲取和維持競爭優勢?在過去的50多年中,許多管理理論都對該觀點的發展作出了貢獻。Selznick(1957)的組織獨特化能力(distinctive competence)觀點、Chandler(1962)的結構服從戰略(structure follows strategy)觀點和Andrew(1971)的差異化能力的識別都和資源基礎觀有著直接的聯係。Penrose於1959年首先提出企業是資源束的開創性觀念,並認為通過資源獲取生產性服務來體現每個企業的不同的特征,企業的資源本身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企業如何運用這些資源;企業增長的源泉來源於企業內部的資源,內在成長是企業發展的根本。1984年,Wernerfelt在《戰略管理雜誌》(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發表的《以資源為基礎的企業理論》一文中,首次完整地表述了資源基礎觀。在1991年的管理學報(Journal of Management,JOM)的特刊中,Barney指出企業資源具備的特性:即資源的價值性、稀缺性、不可模仿和不可替代性,進一步闡述和發展了資源基礎觀。
資源基礎觀認為企業的資源和能力是異質的,企業資源的異質性決定了企業績效的差異。企業可以通過提高所占有資源的質量或者通過比競爭對手更有效地使用資源來獲取競爭優勢和持續的競爭優勢。這種持續的競爭優勢來源於企業控製的有價值的、稀缺的、不可模仿的和不可替代的資源和能力。這種觀點的核心是企業的競爭能力已經從企業的外部競爭環境轉向企業內部的資源,通過占有和使用這些能夠產生競爭優勢的資源來確立自己的競爭地位。
實質上,資源基礎觀是從宏觀角度來審視和理解為什麼有價值的、稀缺的、難以模仿的和難以替代的戰略資源或資源束能帶來競爭優勢和提升組織績效。但是它卻沒有從微觀角度強調如何獲得和開發這些戰略資源。
3.1.2知識基礎觀與知識管理理論
3.1.2.1知識基礎觀
在企業資源基礎觀和能力觀的基礎上,學者們提出了企業的知識基礎觀(Knowledge-based view of the firm,KBV)(Demsetz,1988Grant,1996Kogut&Zander,1992Nonaka,1994Spender,1996a,1996b)。盡管知識基礎觀是近年才出現的一種理論觀點,且還沒有形成統一的體係,但它是管理理論對知識這種資源高度重視的體現。
由於知識是一個複雜和晦澀難懂的概念,研究者從許多不同的角度和方式來界定它。Kogut和Zander(1992)把知識界定為知曉(know-how)和信息的結合。Davenport和Prusak(1998)指出知識是一種包括了結構化的經驗、價值觀、關聯信息以及專家的見解等要素流動的混合物。在組織內,它不僅存在於文檔和數據庫中,而且嵌入在組織的日常工作、過程、實踐和規範中。Huber(1991)則認為組織知識是組織行動的一組能力和知曉。Starbuck(1992)指出知識是專門技術和經驗的存量而不是組織中通過個體流動的信息流。Nonaka(1991)認為組織知識是可以指導行為和理解的一係列原則、技能和流程,是企業累積的知識資產庫。
人們對知識的分類也沒有取得眾所認同的結論。亞裏士多德曾經將人類的知識分為純粹理性、實踐理性和技藝三大類。羅素把人類知識分為直接的經驗、間接的經驗和內省的經驗。Polanyi(1966)將知識分為兩大類:編碼知識(顯性知識)和未編碼知識(隱性知識)。他認為編碼知識是係統的知識,以顯性的形式存在,容易被模仿,可以在組織內和組織間傳遞和轉讓;而未編碼知識則是一種隱性知識(tacit knowledge),難以交流與轉讓,隻能來自於幹中學。經合組織(OECD)1996年在《以知識為基礎的經濟》的報告中將知識分為知道是什麼的知識(know-what)、知道為什麼的知識(know-why)、知道怎樣做的知識(know-how)和知道是誰的知識(know-who)四種類型。
知識具有以下特性:(1)知識的顯性和隱性。知識按其可轉移程度分為隱性的知識和顯性的知識(Polanyi,1966)。顯性知識隻需溝通即可轉移;而隱性知識在個人之間的轉移是緩慢的、成本昂貴的和不確定的;(2)知識的積聚性。知識的積聚性決定了知識轉移的效率。知識的轉移包括發送和接收。對於個人和組織來說,知識的接收取決於在現有知識基礎上增添新知識的吸收能力(Cohen&Levithal,1990)。不同知識組成成分之間的可加性是決定吸收能力的基礎。如果能以通用的語言將知識表述出來,知識轉移的效率將會大大提高。轉移和積累知識的能力是決定企業內部決策權最佳配置的關鍵因素(顧乃康,1997);(3)知識的可否私用性。知識的可否私用性決定了所擁有的知識能夠帶來收益的大小。顯性知識因其具有公共產品的特性而使得任何人可以獲得並使用它;而隱性知識因其不能直接轉移,所以不能直接被應用;(4)知識的專業性。人的有限理性決定了個人隻能專業化於對某種特殊領域知識的創造、儲存和整理;(5)知識的路徑依賴性。知識的積累必須以一定的知識存量為基礎,缺乏相關的知識積累,企業無從習得和吸收其他知識。換句話說,企業的增量知識嚴格依賴於企業的存量知識(餘光勝,2002)。
知識基礎觀的主要觀點有:(1)企業的本質是知識的集合體(Grant,1996a Nonaka,1991Spender,1998);(2)知識是企業所擁有的最重要的戰略性資源(Penerose,1959Winter,1987),因為知識和創造新知識的能力是企業配置、利用和轉化其他資源所必需的資源;(3)知識基礎觀的主要原理是創造和應用知識(Demsetz,1988Grant,1996Kogut&Zander,1992Spender,1996a,1996b);(4)組織知識以及與知識密切相關的認知學習是競爭優勢的源泉。企業內的知識,尤其是隱性知識難以被競爭對手所模仿,而且還在於當前的知識存量與知識結構決定了企業發現未來市場機會、配置、開發和保護資源的能力。同時,與企業知識密切相關的認知能力決定了企業的知識積累,從而決定了企業的競爭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