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節簡要介紹結構方程模型統計方法的內容,在此基礎上,本研究給出了結構方程模型作為本研究主要方法的依據。
4.1.1結構方程模型簡介
結構方程模型的思想起源於計量心理學的因子分析(Factor Analysis,FA)和20世紀二三十年代生物與計量經濟學的路徑分析(Path Analysis,PA)(W,1918,1921,1934)概念。結構方程模型是基於變量的協方差矩陣來分析變量之間關係的一種統計方法,也稱為協方差結構分析。結構方程模型已經成為計量經濟學、計量心理學、計量社會學和多元統計學的一種共同的研究方法(Bentler,1994侯傑泰,溫忠麟,成子娟,2005)。近年來,結構方程模型日益成為心理學、教育學、社會學、行為學和管理科學等領域的流行統計工具手段(林嵩,薑彥福,2006史江濤,楊金風,2006邱皓政,2005)。對於這些領域的研究者來說,結構方程模型已經成為用實驗數據和非實驗數據檢驗理論的一個重要工具(Bentler&Dudgeon,1996)。
(接上頁)量名來書寫。1999年,最早的交互式的LISREL開發了出來。LISREL8引入對話框界麵,使用拖拉菜單、點擊技術、路徑圖和繪圖程序用來開發模型。其他的軟件程序,如AMOS(Analysis of Moment Structure),EQS(Equations),MPLUS,CALIS(Covariance Analysis and Linear Structural Equations),RAMONA(Reticular Action Model or Near Approximation)等在20世紀80年代中期後被相繼開發出來。每個SEM軟件程序都有各自的優勢並能夠處理SEM的不同應用。自從1994年後,結構方程模型迅速被應用在所有的學科上。Hershberger (2003)指出1994年至2001年刊載SEM的期刊文章數量在迅速增加,發表SEM研究的期刊數量也在不斷增加。《結構方程模型》(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SEM)雜誌(創立於1994年)已經成為SEM領域技術發展的主要來源,同時,該期刊也是專門刊登結構方程模型領域理論與實證研究文章的專屬期刊。
結構方程模型主要包括測量模型(measurement model)和結構模型(structural model)兩部分,這兩部分模型構成結構方程模型的全模型(full model)。測量模型反映了觀測變量(observed variables)與潛變量(latent variables)之間的關係,其構成的數學模型是驗證性因子分析(Confirmatory Factor Analysis,CFA);結構模型則說明了潛變量之間的關係,這種結構關係可以路徑分析(path analysis)來進行(邱皓政,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