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特別報道(3 / 3)

從20世紀80年代後期起,李曙光將集郵的重點轉移到新中國軍郵上來,並開始編組中國軍郵郵集,通過郵集展示了中國人民解放軍(以及中國人民誌願軍)軍事郵政的曆史進程。1989年,這部郵集首次亮相全國郵展就獲得到了金獎(當時的最高獎級)。此後,在曆次參加國內或國際郵展時,李曙光持續地改進編排、充實郵品,所獲獎級也逐步提高。特別是1999年和2000年先後在北京和倫敦的兩次世界郵展獲得大金獎加特別獎之後,這部郵集就成為我國第一部具備參加錦標賽資格的郵集。

李曙光收集的中國軍郵珍品洋洋大觀:紅軍時期的“紅軍家信、免貼郵票”戳封,存世極罕;抗日戰爭時期的八路軍軍郵、解放戰爭時期的“一野”軍郵等名貴的實寄封,也都有相當數量的藏品,如“一野”封達9件之多。李曙光通過多年對新中國時期“藍軍郵”、“黃軍郵”、“紫軍郵”封戳和相關資料的研究,提出了載入中國集郵史冊的著名論斷“並非三軍分用說”。

從2000年起,李曙光開始在上海第二軍醫大學開設實用集郵學選修課,至今已經舉辦了8期,每一期他都投入大量的精力和資金備課、製作課件、給學生發教材、郵票等。學生評價說,李曙光的集郵教學方法很有吸引力,互動性強,平易近人。

馳譽郵市的劉格文

北京月壇郵市在中國乃至在國際,在集郵界乃至在整個社會都是一個響當當的名字。而與月壇郵市同樣響當當的還有一個名字——劉格文少將。近20年來,作為《解放軍報》評論部主任、副總編的劉格文密切關注月壇郵市的一舉一動,在《人民日報》、《解放軍報》和《中國集郵報》上發表了大量的關於郵市走勢的分析評論文章,對月壇郵市曾經上演的驚心動魄的話劇,曾經編織的雲詭波譎的故事,曾經構築的窮光蛋變成暴發戶、有錢人墮入套牢族的神話等都一一進行評述,他也因此被集郵者封為“著名郵市評論家”。

“全國看北京,北京看月壇”,此說經劉格文概括出來、公諸報刊之後,在圈內圈外不脛而走,廣為傳播。

20世紀80年代初期,北京的民間郵市存在於街頭巷尾。由於當時社會經濟環境的製約,個人經營受到種種限製,個人之間的郵票買賣被視為“投機倒把”,民間郵市則被視為非法的“黑市”。雖然屢遭挫折和打擊,民間郵市卻表現出了強大的生命力,四處轉戰,劉格文在《月壇郵市史話》文章中戲稱這種現象為“打不散的遊擊隊”。

1997年,月壇郵市行情飆升,呈現“發燒”狀態,劉格文連續發表《月壇郵市月月談》等文章,並在文章中反複強調:“月壇郵市,是樂土,是魔方;是美夢,是魔魘;是名利場,是傷心地;是雙刃劍,是風向標……”

此後,郵市幾次“回暖”、“井噴”,劉格文撰寫的大量綜述性文章,對郵市走勢進行剖析。並告誡投資者、集郵者跟進、介入,會有風險。劉格文認為:“螺旋式上升,波浪式發展”是中國郵市的整體走勢。

我國古代文論家把一切說理文字的高下歸之於有無識見,有識見則自成高格,無識見則沒有高格。這一標準當然可以推及到郵市評論。劉格文發表的每一篇郵市評論文章都會引起較大反響,這緣於他文章中所具有的自成高格的“識見”。

寫中國集郵史,不能不寫月壇郵市。寫中國郵市史,不能不寫月壇郵市。而寫月壇郵市,不能不寫劉格文。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劉格文還編組了專題郵集《浪漫的繆斯》參加’93全國郵展,並獲鍍金獎。

情係航天的史琦新

史琦新少將原是太原衛星發射中心政治部主任,用他自己的話說:“我的一生獻給了祖國的國防現代化和航天事業”,而“航天集郵”則是他終身事業的延續和發展。1959年6月,史琦新邁入航天領域,參加了我國“東方紅”1號衛星、“實踐”1號衛星、“長空”1號衛星和第一顆返回式衛星等發射任務,親身經曆和見證了我國航天事業的發展與輝煌。1992年,史琦新被授予少將軍銜。

從事航天工作幾十年,使他對我國航天事業產生了深厚的感情,逐漸萌生了用集郵來宣傳、記錄、歌頌中國航天的想法。從1998年起,他開始有目的地收集各種記錄中國航天事件的集郵封片;積極與各地的航天郵友建立通信聯係和交流。十幾年來,他留心各種航天事件,及時設計製作了幾十種航天封片,為今後的航天集郵研究和組集留下了寶貴的資料,其中有些封片填補了某些航天事件的空白,深受航天郵友的好評。

從工作崗位退休後,集郵成為他老年生活的重要內容,也是他最喜歡幹的事。他現任山西省忻州地區集郵協會常務理事。為了提高自己的集郵知識和郵集編組水平,他多次自費赴山西、北京、福建廈門參加各種集郵學習班,請楊耀增、遊乃器、謝孜學等專家評析自己的郵集。

1998年,史琦新第一次編組航天郵集參加山西省郵展,獲一等獎;2001年,在南京全國郵展上榮獲航天集郵類鍍金獎;2003年4月,參加重慶全國郵展,以89分榮獲大鍍金獎;2003年11月,在四川綿陽亞洲國際郵展上榮獲大銀獎。

郵壇將星燦爛

集郵界目前還很少有人能識得魏鋼少將的“廬山真麵目”,對他的了解也僅限於他獲得世界郵展金獎的郵集《蒙古郵政史》。其實,時任廣州軍區空軍裝備部副部長的魏鋼早在20世紀90年代初就開始參加廣州駐軍老年集郵協會活動,是該協會的理事。1992年1月18日,他的《人類征服天空》郵集參加廣州駐軍老年集郵協會第5屆集郵展覽。1993年1月8日,他的《航空器發展史話》參加廣州駐軍老年集郵協會第6屆集郵展覽,獲得榮譽獎。魏鋼後調北京工作,任中國人民解放區空軍裝備部部長,以郵集《蒙古郵政史》蜚聲郵壇。

劉存智,廣州軍區原代司令員,中將,廣州駐軍老年集郵協會名譽會長。他18年如一日支持集郵事業的發展,提供人力、物力和財力的幫助,解決了很多實際問題。廣州駐軍老年集郵協會的每一位會員都深有感觸地說,駐軍郵協有今天的成績,是和劉存智中將的長期關心分不開的。

原廣州軍區紀委書記劉英少將,是抗日老戰士,今年78歲,收藏新中國郵票齊全,包括難得的小型張。他配合不同時期的中心工作,先後編組了22部郵集,有1框,也有5框。他帶著郵集參加紀念活動,用郵集來進行傳統教育。他的郵集代表作有《國共合作》、《統一戰線》等,並在全國老年郵展和廣東省集郵展覽上獲獎。(本文在采訪過程中得到了施 、胡鬆雲、張玉文等大力支持,提供相關信息和材料,在此表示感謝。)

(《中國集郵報》2005年8月2日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