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的空間與建築作為文化產品的一種重要形式,除去其功能、社會、政治等方麵的意義,它們帶給人們最直觀的應該是其視覺感受和美學意義;另一方麵,要想在“注意力的競爭”中取得優勢,它們首先必須要做到可視化,“這種可視化不是一般意義上的可以看見,而是醒目,能引人奪目、過目不忘”。因此,空間與建築不可避免地受到了視覺和圖像消費的衝擊。此外,追求個性和差異的價值觀和倡導雅俗共賞的審美觀無疑為當代空間“新、奇、特”視效的認知和解讀提供了社會支撐,而新的時空體驗有助於視覺符號的創造與流行更替以及媒體化的發展,而社會性的消費認同和區隔則促使各種空間圖像和擬像的消費意義從簡單的視覺快感向更廣泛的社會意義擴展。如今,空間與建築的視覺效果越來越多地成為可供大眾消費的符號,對空間視效的追求,已成為消費社會“奇觀”現象的重要組成部分。彼德埃森曼認為“今天,在各種文化實踐中,對表象的受幹擾的觀看已經取代了深層的閱讀,它被媒體所煽動,把現實的表象作為奇觀展示出來。奇觀文化,與當代信息的泛濫橫流相關;它使人崇拜新奇,要求不斷產生新的形象以供消費,媒體所需求的形象,可以即刻、虛擬、順利地四處流通。媒體對奇觀形象的要求,以及‘畢爾巴鄂效應’豎立的建築先例,引導出一種對更新穎而精致的形式及其奇觀的永恒要求。這些形象姿態,實際是他們自身的媒體變異,構成了今天的種種奇觀”。

從美國巴爾的摩內港到拉斯維加斯和阿聯酋迪拜,從國家大劇院到“鳥巢”和水立方,從寧波城建展覽館到廣州歌劇院,從歡樂穀主題樂園到“新天地”,強調視覺效果的奇觀建築或空間已成為拉動城市旅遊和提升城市形象與地位的重要元素。沙朗佐京的研究指出當今紐約的發展已經離不開視覺符號資本:高樓大廈密集的曼哈頓所帶來的視覺衝擊,象征其作為世界經濟之都的地位;而作為文化之都,城市也需要在視覺上被設計和裝扮成洋溢著藝術、文化和設計氛圍的地方。因此,在政府、企業、組織、藝術家、市民的共同努力下,紐約被不斷地進行著視覺上的裝飾與美化,視覺文化成為城市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影響著市民的生活和城市的發展。在她看來,迪士尼世界是實施視覺策略的最成功的範例:“一方麵以統一服裝和遵守行為規範為基礎;另一方麵以舞台造型的生產為基礎——迪士尼世界的一切很清楚它在虛構的或真實的共享敘述中所指的是什麼。迪士尼世界的另一種視覺策略就是把垃圾清運、房屋維修、推推擠擠等讓人不舒服的事從視覺中消失。迪士尼世界運用壓縮和濃縮的手段把複雜的經曆變得通俗易懂,讓人們隻看到精心挑選的符號。盡管有娛樂車和驚險刺激的遊戲,迪士尼世界依靠的是表麵。”近年來,類似的視覺策略,也出現在了購物中心等消費空間甚至整個城市中,從濱水區到曆史街區,從商業街區到居住社區,各種城市建設、整治或複興活動都與形象與視效的塑造分不開。

綜上所述,以圖像和擬像符號為代表的空間視效消費機製,已成為消費文化作用於城市空間發展的基本機製之一。在這一機製作用下,城市正在日益美化和奇觀化。

消費時代,人們不再停留於物質需求階段,開始更關注心理與情感體驗體驗一詞導源於拉丁文,意指探查、試驗。依照亞裏士多德的解釋,其為感覺記憶,許多次同樣的記憶在一起形成的經驗,即為體驗。方麵的需求。商家也已回應這一需求,開始將“心理的原料”注入商品之中,而一般顧客也極樂意為這種看不見的利益付出代價,這一現象被美國未來學者阿爾文托勒夫稱為經濟體係的“心理化”過程,而這種新經濟體係正是體驗經濟。他認為,人類在相繼經曆農業經濟、工業經濟和服務經濟之後,體驗經濟將是最新的發展浪潮。美國經濟學家B.約瑟夫派恩和詹姆斯H.吉爾摩在《體驗經濟》一書中,認為“體驗是一種創造難忘經曆的活動,在商業上企業以舞台、商品為道具,圍繞消費者創造值得他回憶的活動”【美】B.約瑟夫派恩,詹姆斯H.吉爾摩.體驗經濟,當前人們正在大步邁向體驗經濟時代,體驗經濟也將取代服務經濟成為消費時代新的主導經濟形態。一般認為,消費者的體驗來自於對幻想、感覺及趣味的追求,其重點在於物品所提供的服務或文化意義,而非物品本身。以往人們習慣把“體驗”看成是服務的一部分,但實際上“體驗”還是一種“經濟提取物”。把“體驗”上升到“經濟提取物”的層麵,為我們提供了全新角度來認識“體驗”,從經營者角度上講它是商品的一部分並無形中提升了商品的價值,從消費者的角度講它是一種特殊的滿足心理和精神需求的消費品。突出感受“體驗經濟”的提出不在於形成統一的經濟概念,但是在多元經濟並存的今天,用“追求體驗”來概括當代消費活動和消費文化的發展特征是非常準確的。體驗經濟反映人類的消費行為和心理正在進入一種新的高級形態。從消費目標看,人類的消費可分為“追求量的時代——溫飽型”、“追求質的時代——富裕型”和“追求體驗的時代——享受型”三個階段,消費社會商品的豐盛無疑為“追求體驗”提供了現實基礎。從消費結構看,情感需求的比重在增加,追求情感上的滿足和愉悅,或者是追求某種特定產品與理想的自我概念的吻合;從消費內容看,人們對大眾化的標準商品的興趣逐漸在減弱,更加傾心於那些能夠促成自己個性化形象形成、彰顯自身地位或身份的產品或服務;從消費內涵看,消費者更傾向於文化、曆史、科技方麵的體驗和知識閱曆的增長,以滿足獵奇心理和提高自身的需求;從商品接受的方式看,人們已經不再滿足於被動地接受企業的誘導和操縱,而是通過參與活動、親手製作或設計、提出反饋意見等更加主動的方式參與到商品的生產和消費過程中(例如參加歌舞表演、參與互動電視節目等)。總之,由於體驗可以滿足人們對個性與品位的追求、對身份與地位的表達,以及實現自我認同,所以有效地激發人們的情感體驗是增加商品附加價值的重要途徑。如今,體驗式消費已成為消費時代一種日益重要的消費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