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眾積極追求時尚,而不斷翻新的時尚潮流也引導著大眾的消費熱情。城市建築與空間作為一種“商品”,在其消費過程中時尚消費機製同樣起著重要的作用。一種空間或建築要成為時尚,首先要進行精心的設計和包裝,還必須擁有誘人的符號意義。例如,表皮化建築、SOHO在家辦公的空間模式、LOFT藝術區、“新天地”的空間模式、主題化購物中心、品牌旗艦店等等,近幾年來成為引領中國空間消費的時尚。這些空間商品由於在形象、個性、品位等符號方麵的優勢,在大眾媒介的關注下,迅速成為各個城市空間生產—消費體係競相學習和模仿的對象。
其次,由於時尚是人們追求差異體驗的結果,因此,可以作為時尚的空間商品還必須要有“一鳴驚人”的創意。一些國內外知名設計師創作的突破性或前衛作品正是充當了“時尚原型”這一角色,其獨具匠心的創意可以迅速轉化成供大量複製和模仿的時尚——符號商品。例如,庫哈斯的CCTV大樓以奇異的形體取勝,隨後國內出現了許多類似的高層建築設計方案。此外,“新部落”的興起,意味著必須不斷創造具有新奇體驗的空間時尚以應對社會多元和多變流動的消費趣味。各種專業化、體驗化的消費空間類型正在城市中不斷的拓展,這也是大眾追逐時尚所致。
第三,由於整個社會消費欲求的不斷變化,在追逐利潤的驅動下,空間的時尚將保持快節奏的持續更替。空間的生產者與經營者以及設計師必須主動地生產短暫性的空間商品以高度適應時尚更替的頻率。這主要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麵:其一,生產短暫的城市空間物質環境,其典範是大量湧現的“臨時性建築”,旨在通過縮短建築生產—消費體係的循環周期,實現空間時尚的不斷更新和反複增值。例如前衛的會展臨時建築和售樓處,以及由廣告、商標、顯示屏所構成的臨時性建築表皮,已成為應對時尚的“都市傳感器”。其二,生產短暫的空間體驗,如各種擬像場景,通過空間的主題化和場景化,將人們的注意力吸引到場景所提供的各種體驗上。而且這些場景不再是固定的,而是像舞台一樣根據需要更換布景,因此可以輕鬆地跟上人們不斷求新求變的體驗需求。其三,製造短暫的城市大事件,例如會展、節慶、賽事等大眾參與的、同期舉辦的文化消費活動,短暫的活動時間能有效維持對活動場所甚至城市本身的新奇感受並激發狂歡的欲望。其四,宣揚短暫的空間時尚觀,主要依靠廣告、雜誌期刊、展覽、研討會、電視等大眾媒介獲得話語權,通過對某位規劃師或建築師、某類作品、某種建築現象、某種建築思潮所作的推介和評價,從而在正反兩個方麵影響設計潮流和關注的熱點,從而引導大眾對城市與建築的認知和審美取向,最終保障時尚性空間商品的持續產生和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