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1 / 3)

我教我們家的第三代,一個十分調皮的六歲男孩,學寫毛筆字。

第一個字,就是一撇一捺的人字。

他說,不寫這個字。

我問他為什麼?

他說,沒有一字好寫。

這當然是廢話,但不是沒有道理。初執羊毫,橫和豎,要比有弧度的撇和捺,容易把握。從字的間架結構來說,人字,雖兩筆,可不是那麼簡單地就能擺布得勻稱和美觀。但我認為,學齡前兒童,初次提筆學寫,跟他講“永字八法”是早了一點,不過,打基礎,人字卻是應該先練起來的。

我對他說:你是一個人,怎麼能連人字也寫不好呢?

他反駁,寫不好人字,就不是人了嘛!我就愛寫一。刷刷刷,他一連畫了好幾個橫道。看!

跟一個六歲男孩,沒法攪這個理,但我堅持他一定先寫人,不寫一。其實,橫來直去,固然簡截了當,痛快麻利,但一點彎也不會拐,不懂得曲折迂回,剛柔並濟的道理,難免要在複雜的現實生活中碰釘子。我哄他,你試試看。

那答應我吃雪糕!他還沒寫,先提出寫人字的條件。

可以。適當的物質鼓勵,即使在計劃經濟時代,也是允許。何況如今商品社會,我讓他寫字,他要求吃雪糕,這種交換,已經是大勢所趨,能不答應嗎?

他見我不反對,馬上放下筆,要到冰箱去取。

我攔住了他,慢,寫好再吃。

吃了再寫,行不?他同我開談判。

那不行!

他見我態度堅決,好,好,表示讓步,坐回到桌子跟前,拿起筆,往左一筆,往右一筆,交卷。

我對他敷衍了事,哭笑不得,問他,這是人嘛?

他也笑了,這是八。幼兒園也教孩子識字的,他能分辨出人,八,入。

我給他示範一次,看見沒有,這樣一撇,這樣一捺。應該說:人字的這兩筆,大有講究。撇,藏鋒回轉,筆觸由粗而細,筆尖由低而高,餘波所至,一氣嗬成。然後,捺,一波三折,如江水出峽,浩浩蕩蕩下來,到極致處,重重一擊,聲勢雷霆,瀟灑收筆。我認為,寫毛筆字,也寓涵一點做人的哲學。

他很快又寫了一次,兩筆倒是挨緊了,但像兩支冰棒的木棍,齊頭架在那裏一樣。

不對!小夥子,這不是搭房子,兩根木頭要頂住才牢靠的。

老伴走過來一看,馬上讚揚,寫得很好嗎!

好個屁,我把她頂回去。

她挺滿足,還挺知足。無論如何這是小孩子開天辟地頭一次,拿毛筆寫字,寫到這樣子,應該說是相當不錯啦,要看到成績!焉知他將來不會成為二王?

得得,我拜托她不要幹擾我的教學,然後,我讓這位未來的王羲之或王獻之,必須掌握住寫人字時,撇要高於捺的要旨,但他又反過來問我,為什麼要高出那麼一點點?不高不行?

《說文解字》我沒學過,真拿他這個問題沒轍。考慮到我的權威,便想當然地告訴他,人總得有個腦袋吧?我記得人是個象形字。

為什麼沒有眼睛,鼻子?

這高出來的一點,自然就代表了,我也不知我說得對不對?

老伴好意地提醒我,你可別誤人子弟,是你解釋的這樣嗎?

她一質疑,我倒沒底了。幸好,這時門鈴叮咚一響,意味客人光臨,趁此我就把我解脫。沒想到,小家夥比我還早離開課桌。尚未宣布下課,他就自作主張,去冰箱裏拿出雪糕大嚼,簡直豈有此理!現在的小孩,一是慣得不成樣子;二是也不知從哪學得鬼精鬼靈,他知道我忙於應對進門的不速之客,一定不會為他這一點點犯規動作,而向他亮黃牌的。

隻好隨他便了,連忙開門,但一看進門的這位來訪者,笑了。

我老伴說,來得正好,這才是真正的書法家。言外之意,我是二把刀了。

不過,隨即我也想開了,不值得跟她一般見識。中國人,最帶普遍性的一種精神上的弱點,就是遠來的和尚會念經。看一看文壇上那些崇拜洋和尚,洋菩薩的同行,那種五體投地,如聆佛音,磕頭如搗蒜的樣子,便可知大概。

舅,舅媽!來人進門熱熱乎乎地叫著。

他這樣叫,其實不是我外甥,而是我當教師的妹妹,教過的一個很出息,也很得意的學生,順著她的孩子這樣稱呼下來,表示親切。現在,凡懂事的年輕人,嘴都乖,生活在使一代人比一代人變得聰明的時代,他也稱得上是佼佼者了。在小學時,得過全國少年書法大獎,在中學時,曾經代表某省市參加書法大賽,獲一等獎,還到過日本,作為少年書法家,在那裏表演過他的行楷篆隸。

我們對這位早先是人們心目中的書法神童說:正在教小家夥寫字!希望將來能像你一樣出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