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家”這一概念由法國經濟學家讓·巴蒂斯特在1800年首次提出,即:企業家使經濟資源的效率由低轉高;“企業家精神”則是企業家特殊技能(包括精神和技巧)的集合,是企業家組織建立和經營管理企業的綜合才能的表述方式,是一種重要而特殊的無形生產要素。到19世紀時,人們將企業家具有的某些特征歸納為企業家精神,在英文術語使用上,企業家和企業家精神常常互換。進入20世紀後,對企業家精神的定義拓展到了行為學、心理學和社會學分析的領域。
當代著名企業管理大師彼得·F.德魯克認為:“無論對個人或是機構而言,企業家精神都是一種獨特的特性,但它並不是人格特征。創新與企業家精神能讓任何社會、經濟、產業、公共服務機構和商業機構保持高度的靈活性與自我更新能力。”可見,企業核心競爭力從某種意義上講,是企業家精神的一個反映或擴展,它體現的正是企業的創造與冒險、合作與進取。
西方學者一直把企業家精神和企業創新混為一談,而德魯克在這一點上有所創新,他提到了企業家的創新要符合社會的需求,要為社會承擔相應的責任。筆者經過長時間的研究和經營實踐,認為企業家精神的核心為創新,還應包含承擔社會責任、符合本源道德、使社會更為平衡、持續發展及人與自然的和諧。也就是說企業家精神的更高層次應該是感悟自然規律、把握自然規律、並為人類社會本身、人類與生存環境平衡與和諧作出應有的努力和貢獻。
本文根據老子《道德經》,把企業家精神從創新這一核心拓展開來:誠信、尊道奉德、無私、團隊、使命、節儉、擔當、回饋。企業家精神決定了企業經營發展的興衰成敗,也把企業區分為了三個等級:一流的企業做文化做標準;二流的企業做品牌做資本;三流的企業做項目做產品。在人類文獻中,《道德經》講的是道、天、地、人,以及人類領袖如何引領百姓尊重自然規律,實現人類的幸福和人與自然的和諧。因此,《道德經》堪稱是人類的第一部管理大法。下麵從《道德經》中汲取相關的篇章,結合現代企業管理實踐,對企業家精神作一個綜合的總結,與現代企業管理者分享,以求形成完善的、有本土特色的、普世的企業家精神。
創新根本
原文:“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5章)
譯文:道所化生的宇宙時空場就如同一個無邊無際的風箱,看似空虛卻綿綿不絕,發動起來卻無限生機。
根據老子智慧,宇宙是一個無限的動態平衡體,每時每刻都在變化之中。應用到企業的管理上,我們可以得知企業就是一個不斷創新、而又要平衡發展的商業組織,創新永遠是第一位的。①創新思維是做生意的一條必然之路。②對企業家來說,膽商比智商更為重要,風險和收益是成正比的。③企業家要學會與風險為伴,要學會駕馭風險,膽大心細,堅持理性分析,化風險為機遇,並在風險中堅持、忍耐走出自己獨特的經營之路。④企業家需要持續不斷地學習與更新知識,並引領企業全員知識更新。⑤企業家必須有目的地尋找創新的來源,尋找預示成功創新機會的變化和征兆。他們還應該了解成功創新的原理,並加以應用。⑥企業創新是一種踏踏實實的工作,在這個快速變化的時代,企業家必須采用一套政策,使整個組織都渴望創新,並培養重視創新的習慣。
關於企業家的創新精神,我們在草根企業家李書福身上可以找到很好的詮釋。
李書福最早做生意是從1982年開始的。父親給了他120元為別人照相,半年後賺到1000元。一年以後,李書福邁出辦企業的第一步,在“垃圾”中提取金銀。1984年,李書福開始生產各種冰箱零部件。1986年,李書福組建了黃岩縣北極花電冰箱廠,生產北極花電冰箱。1989年6月,國家電冰箱實行定點生產,民營背景、戴著鄉鎮企業“紅頂”的北極花,自然沒有列入定點生產企業名單。1993年李書福要生產摩托車,沒有摩托車生產許可證,到處求情均以碰壁告終。他“繞道”以數千萬元的代價收購了浙江臨海一家有生產權的國有郵政摩托車廠,1999年,吉利摩托車產銷43萬輛,實現產值15億元,吉利集團也因此贏得了“踏板摩托車王國”的美譽。
1997年,李書福決定殺入家用轎車領域,這在當時是一般民營企業家連想都不敢想的事。李書福到省裏找相關部門,要求生產汽車,被人看成是“瘋子。”好在一次偶然的機會讓李書福與某部下屬的四川一家瀕臨倒閉的小客車企業合作成功,成立四川吉利波音汽車製造公司。1998年底,第一輛兩廂“吉利豪情”車下線。2000年,李書福在寧波投資7億多元,征地1000畝,初步形成了年產20萬輛汽車的生產能力。而此時,李書福再次起航,從福特收購沃爾沃,李書福堅信吉利汽車能夠借此告別廉價車,躋身世界一流車商。
李書福身上充分體現了企業家的無限創新精神,他敢想敢做、勇於創新,從市場上得到了豐厚的回報,也實現了他的夢想。如果不是他的無限創新精神支撐著他,今天他也許還在家鄉開他的小照相館。不過,現在他要更多考慮的是企業發展的平衡與接班人的培養。
誠信無價
原文:“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辯,辯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81章)
譯文:誠實可信的言辭淳樸而不華麗,華麗的言辭並不誠信。善良的人不用巧辯,能言善辯的人不善良。
老子此章中重提誠信的問題,認為人應以誠信為本。中國的另一位聖賢孔子也同樣認為誠信是治國的根本。一次他的學生問他如何治理國家,他說有三件要緊的事:“備足糧食,充實軍備,信仰。”子貢說如果迫不得已要去掉一項,孔子說去掉軍備。子貢又問如果迫不得已還要去掉一項,孔子回答說去掉糧食。因為自古以來誰也免不了一死,沒有糧食不過是餓死罷了,沒有信念則生命沒什麼意義。可見中國的古人對誠信和信念是放在首位的。同樣,誠信也是企業家的一個基本的品德:①誠信是商人的一塊金字招牌。②經商人品最為重要,人品的第一標準就是要誠實待人。③欺騙可以得逞一時,但決不可能長久。④有時誠信是要有代價的。⑤誠實的商人自然形成誠信的商業生態圈。⑥誠信的第一要求就是要管理自己的欲望。⑦誠信是商人最值錢的無形資產。
經商要守信用,我們可以比較一下兩個例子。大眾對萬科比較一致的評價是:誠實,不炒作,值得信賴和尊敬。萬科今天的信譽源於王石“兩條香煙行賄未遂”的故事。1983年王石為了獲得車皮,帶著兩條“555”牌煙找到貨運主任家裏。貨運主任沒有收王石的兩條煙,卻同意為他辦理車皮。王石不解,客運主任說:“我早就注意到你了,我發現你雖然和民工一塊扛糧食包,但是你幹活好像興致特高。我覺得你這個人想幹成事,能幹成事,我信你的為人。”這件事給王石一個很大的啟發,因此他把誠信作為萬科的一個價值觀,並實踐了“不行賄”的諾言,成為中國誠信經營的一麵旗幟。
而在中國改革大潮中起落的年廣久給我們提供了另一個典型的案例。起初,他在賣瓜子的時候,人家買他一包,他就再給人家抓一把,人家不要,他就硬往人家身上塞。隨著業務的不斷擴大,年廣九家庭作坊式的瓜子生產就供不應求了。他到其他作坊收購,裝入自己的包裝袋,結果因為質量參差不齊而品牌大損。開始的誠信待客成就了“傻子瓜子”,而後來以次充好毀了年廣久的企業。
尊道奉德
原文:“道常無,名樸。雖小,天下莫能臣。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賓。”(32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