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此章的道理告訴我們:①節儉是企業家的一大美德。②微利時代控製成本就是創造利潤。③會花錢才會賺錢,該花的時候不手軟,該省的時候不鋪張。④節儉是自然的天道,節儉是人類對大自然給與的尊重。⑤節儉可以淡泊明誌。
被譽為“經營之神”的著名企業家、台塑集團創辦人王永慶一生在商業圈裏打拚,成就了商業帝國,可他卻出了名的“小氣。”恰恰是他勤勞、節儉、務實,成為台塑集團從上到下一致的精神指針。他一生節儉,最忌浪費。與他喝過咖啡的人都知道,奶精倒入咖啡後,他一定會再倒入些許咖啡到奶杯,將殘留奶精涮出來再倒入咖啡,才慢慢享用;和兒女聯絡都是寫信,從不打電話,“因為覺得打電話太貴了”;用的肥皂剩下一小片,還要粘在整塊上繼續使用;每天做健身毛巾操,一條毛巾用了27年。而這樣一個“小氣”的人,一生為大陸捐助慈善高達幾十億之巨。古往今來,“節儉”二字一直被人們視為治國之道、興業之基、持家之寶。堅守節儉,方可始終保持昂揚進取的狀態,始終立於不敗。改革開放以來,人們的價值觀念發生很大變化,節儉的觀念逐漸淡化,鋪張奢靡的風氣有所滋長。當今無論是政府,還是企業界普遍存在著為富而追求奢華的傾向,這顯然是違背中國人勤儉持家、勤儉治國的古訓的。從王永慶身上我們可以學到節儉這一老子最為根本的精神財富。節儉不僅代表了一種生活態度,同時也體現了人對宇宙自然無私給與的尊敬,是持家、創業、治國的根本,也標誌著一個民族的精神麵貌和文明程度。
勇於擔當
原文:“是以聖人雲:受國之垢,是謂社稷主;受國不祥,是為天下王。正言若反。”(78章)
譯文:能承受國家之屈辱,才配擔當治國之重任;承擔全國的災難,才稱得上國家的君王。依天道正確的話語,在世俗中聽起來如反話一樣。
此章的道理告訴我們:①企業家要學會在逆境中生存之道。②天道酬勤是符合規律的勤奮。③企業家必須要承擔,要在關鍵的時候擔當起責任。④逆境中要有強者的心態,要直麵困境,要學會務實、耐勞和忍耐。⑤吃得苦中苦,方得甜中甜。⑥不勇於承擔的人根本不具備當企業領導的基本條件。
唐納德·特朗普是美國最具知名度的房地產商之一,人稱“地產之王。”他在風景怡人的城鎮興建數幢華廈與別墅,擁有價值過億的豪華遊艇、私人飛機。他主持的《飛黃騰達》更使他在美國家喻戶曉。特朗普性格張揚,敢說敢做、敢做敢當、自大自信,還經常在媒體針對時局發表己見,這使他顯得囂張狂妄,成為美國傳媒熱衷的人物。
特朗普曆經財運亨通和瀕臨破產威脅的起伏之後,縱使依然驕矜奢侈,但已深切認識到企業的創建、經營是長久而無休止的戰鬥,誰都沒有必勝的把握,他唯一能確定的就是他要承擔屈辱,全力以赴。20世紀90年代初期的時候,特朗普價值15億美元的巨資喪失了2/3。當時他每年單是利息的負擔就多達兩億餘美元。在最艱難的時刻,特朗普咬緊牙關告訴銀行家們如果他宣告破產,各大銀行將一無所有。他請求各銀行允許他暫緩支付部分貸款利息,而暫由銀行團監管他的房地產,直到他有能力還債。在逆境中他一麵處理債務,一麵繼續執行其縝密的投資計劃,陸續收回被銀行團監管的房地產。特朗普在他書中告誡人們:“永不停止。如果前進道路上有一道鐵牆,你都要咬牙闖過去。你絕對、絕對不要在心裏說放棄。”對比我們前麵所談的包頭的兩位企業家,關鍵的時刻沒挺住,一旦放棄,則注定沒有出路。
感恩回饋
原文:“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2章)
譯文:真正悟道的人聽任宇宙萬物自主顯現,繁衍和進化,不去宣揚人類後發的說教;效仿道的品性任萬物自然生長,化生萬物而不占為己有,成就萬物而不主宰,有所成就但不自我誇耀。恰恰是因為不去突顯自我,才可以作為道的一個粒子與其大自然母體永存。
此章告訴我們:①給予使企業更具有價值。②創辦企業,積累財富的最終目的還是回饋社會、回饋大自然母親。③道本源創造一切,卻沒有“我”的概念,一切都是付出和給予,這才是企業家的風範。④西方很久以來一直奉行死時空有大筆財富是恥辱。⑤取之於社會,用之於社會是當今企業家倡導的回饋精神。
上麵我們所談到的特朗普在商界看來殘酷無情,卻也心地善良,不僅常捐款給慈善機構,有時也會默默行善。有一次,特朗普的禮賓車在高速公路上拋錨,幸好有個剛被裁員的汽車廠工人幫忙修好,特朗普要給錢,但對方婉言謝絕,令特朗普非常感動。第二天他寄出一封掛號信,告知這對夫婦,他已為他們付清了房子的所有貸款。
在西方,創造財富、回饋社會已經成為一個風尚,而我國發展經濟30多年後的今天,企業家創造財富回饋社會之風也在逐步形成。盤點本土企業家,福建的玻璃大王曹德旺宣布,將家族持有的70%的福耀玻璃股份用來成立慈善基金,當時股票市值超過40億元;他的福建老鄉陳發樹又捐出個人資產的45%成立新華都慈善基金,其股票市值是曹所捐的兩倍。這表明中國企業家已開啟致富後對社會回饋之舉,許多企業家正通過各種俱樂部、NGO展開感恩於回饋的實踐。
早在2500年以前,中國就出現了裸捐的大企業家,他就是中國商聖範蠡。中國近代經濟史上,榮氏家族成員、張謇和陳嘉庚等企業家,都有為家鄉捐助教育和修路的善舉。美國也經曆過與中國當前類似的現象,老洛克菲勒和拉塞爾·賽奇在經營風格上幾近刻薄,但他們所創立的基金會,已經成為現代非公募基金製度的基石。這種向善的欲望是來自人類與生俱來的本心,堅持企業回饋社會是國家經濟與企業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趨勢和出路。
現代社會,企業家作為發展經濟的新群體,無疑為提高人類生活水平作出了極大的貢獻。企業在當今各個國家都起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甚至跨越國與國的界限,為人類的共同福祉和社會進步作出極大的貢獻。但企業在為人類社會帶來福祉的同時,也同時帶來了企業的逐利性本性,如果沒有高尚的企業家精神指引,這對社會將造成極大的危害。因此當今社會更需要能平衡企業獲利與承擔社會責任的企業家,需要更多具備企業家精神的企業領導者來引領企業發展。良性的企業的發展包括兩方麵:首先是企業要獲得合理的利潤以保證企業的正常發展和回報股東的投資;其次是要承擔社會責任。在企業經營的實踐中,有些企業為了追求利潤而忘記了所應當承當的社會責任,以致失信和欺詐比比皆是。現代企業的經營呼喚企業家精神的回歸與弘揚。具備企業家精神的企業領導人以企業作為服務社會的平台,考慮到消費者利益、員工利益、股東投資回報、社區的公司及環境保護等各個方麵的平衡,最終實現滿足社會需求、保持社會穩定、保護人類生態環境和可持續發展。
中國文化的《易經》和《道德經》是地球上唯一以天、地、人的和諧為主題的、倡導無限創新的哲學,而這恰恰是西方體係所缺失的。筆者希望通過對中華文化精髓在企業管理的應用中摸索出一條新路,在西方現有企業家精神的基礎上,對企業家精神進行完善,填補本土管理的缺失,並有機地將中華宏觀的“道”與西方精細的“術”完整地結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