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節 言傳身教樂助人(2 / 2)

“像咱樹平隊長這樣拚命幹的帶頭人,誰能不佩服,誰還能偷懶——這就是無聲的號令啊!”

正因這樣“官兵一致”、齊心合力地鏖戰,所以,雙街村的每次河工任務,都是優質、提前完成,屢屢受到上級表揚!

善於求教和思考、勤於實踐和總結的劉樹平,總是肯定別人的優點,從不背後議論人非。他還特別重視教育自己的子女。他有五子一女,老三春海生於1963年11月14日。六個孩子都間隔3歲,依次是:春福、春和、春海、春燕、春東、春欣,如今都已成家立業,其中五人都是共產黨員。在他們每個人剛剛懂事時,劉樹平夫婦就都以親切、樸實的話語,逐一對他們諄諄灌輸“講忠孝、重信義”的中華民族傳統美德。他們常常以“精忠報國、誠信為本、與人為善、樂於助人”的思想和事例教育子女,並能以身示範。他們的長子春福深有感受地講:

“我父母教育我們時,都是鄭重嚴肅而又慈眉善目地循循誘導,從來不橫眉立眼地大聲訓斥,更沒有打罵過我們;我們兄妹六人呢,從未打過架,也沒紅過臉兒,一直是互盡互讓、互敬互愛地和氣相處;就連我們都住在新家園的五個妯娌之間,也都像親姐妹一樣,關係密切!街坊鄰居都羨慕地說:‘瞧人家樹平那尊老愛幼的一大家子,有多和睦、多親熱呀!’我們對父母也都十分孝順,從沒跟父母頂過嘴;對他們說的話,我們是句句入耳、按照去做——回想起來,真是受益終生啊!”

這,正應了北齊時代的顏之推《教子篇》中的名言:“父母威嚴而有慈,則子女畏慎而生孝矣。”同時也印證了先賢,“家貧出孝子,國難顯忠臣”的傳統觀點。

關於劉樹平助人為樂的事例,村裏的老人們,誰都能舉出幾件。比如戶裏蓋房吧。在那時的農村,蓋房,是每家的大事:舊房改新房;自己燒磚,土房改磚房;哥兒們兄弟多的,難免分家,要提前為每人蓋幾間房;兒子雖然還小,但做父母的,要為他將來娶媳婦蓋好新房——這也是男人搞對象的重要條件。當時蓋房的木料不好買,還挺貴。有些計劃蓋房並被批準的戶,往往去找劉樹平商量:

“樹平啊,我也知道你忙,可蓋房是家裏的大事呀,所以還是得找你幫忙:一是買些便宜的木料;二是到時候你去現場看一看——你說行嗎?”

作為先後擔任隊長、大隊長的劉樹平認定一個理兒:“鄉親們選我當隊長,是讓我為他們服務的——這隊是由一家一戶組成的,隻有為每家具體地服務好,這全隊才能搞好!”所以,每當此時,就是手頭的事再多,他也總是滿口答應:

“好,好!這兩件我盡力去辦!”

“言必信,行必果”的劉樹平,通過有關部門和朋友,幫助蓋房戶解決了木材問題;到開工那天,朝陽還未露臉兒,他就在蓋房現場緊張地幹上了:先是一擔擔挑水,後是揮動著大鐵鍁和泥,緊接著,他又挽起褲腿兒赤著腳,到泥水裏依次用力去踩,直到把泥踩熟和。當地備好足夠一天起房用的泥之後,才回家吃飯,再去忙村裏的工作。待吃完早飯準備幹活的鄉親們到來時,大家在驚喜中,不免又是讚語聲聲:

“這肯定又是咱樹平隊長的傑作啊!”

“要論助人為樂呀,誰也比不上泥腿子村官兒劉樹平!”

“他能一貫地堅持這麼做,是同他那好媳婦淑琴的鼓勵和支持分不開的!”

無論是當村民還是幹部,劉樹平就是這樣,秉承其父的品行,多年如一日地為他人做好事、辦實事,而且他自己從不提及,更不求回報。

古今中外的無數事實證明:一個人童年乃至一生,對其影響最大者,確實莫過於自己的父母!劉春海從小是在這種言傳身教的“忠厚、敬業、助人、奉獻”的家庭氛圍中,耳濡目染地成長和走向社會的,所以,他受到長輩們刻骨銘心地良好教益,就是很自然的了——這個淳樸農家,培育了賢達劉春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