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節 創建果園露智慧(2 / 3)

在一些亞洲國家,生長著一種毛竹。最初五年裏,它以一種不易被人發覺的方式向地下生根,在5年的時間伸出長達幾公裏的根係,人們幾乎看不到它的發展變化。第6年雨季到來時,毛竹終於鑽出地麵,而後像施了魔法一樣,以每天60厘米的速度生長,迅速長到30米的高度——這神奇的生長速度,讓人驚歎不已。

世間萬象,事理相通。毛竹創造神話的成長方式,讓人們領悟默默奮鬥的精神,給人深刻的啟迪。試想,沒有篤定的目標,沒有長時間的“根係培養”,哪來日後的“魔法生長”?所以如此,均源於其目標的堅定、長遠和基礎的深厚、穩固。春海的成長,就與此頗為相似!

劉春海受任場長的這個村辦果木園在何處,又是緣何辦起的呢?為了開發利用閑置荒地,雙街鎮政府根據北辰區科委的星火計劃,在京津公路以東,搞了個鹽堿荒地改造示範工程,全鎮涉及4個村,其中有雙街村地1000餘畝。村裏經過統一安排,挖了個600畝地的魚塘,用挖出的土,在另外400多畝的地裏,堆成3個各長300米、寬80米的灘墊,上麵分別辦養雞場和建果木園。

事業心特強的劉春海接任後,很快就帶領村裏為他選送的15名婦女,肩扛著傳統的鍁、鎬等笨重的農具,說說笑笑地向著村東的荒郊野窪,開墾創業去啦……

對種地內行的春海一看,堆在灘墊上的都是陰土,即生土,而這種土是不長東西的。但為了得到科學的檢驗和認定;他專門請區農林局的有關技術人員,到現場取樣化驗。結果證實了春海看法的正確:這些翻上來的新土,需經一年的夏天日曬變陽土和冬天冰凍壓鹽堿後,才能生長植物。對春海來說,任務已接手,隊伍也組建,怎麼辦?

“決不能消極等待,而要主動出擊——開弓沒有回頭箭!”春海想著想著,突然興奮的眼睛一亮,兩個巴掌“啪”地一拍,“我有辦法啦:這灘墊上的陰土不能種東西,可那墊坡上原有的陽土可以利用呀!”

於是在當年6月底,他身先士卒地同大家一起,在墊坡上普遍種上了向日葵。由於及時澆水、精心管理,所以出苗齊、長勢好。8月份,他們又種上了胡蘿卜,長得也很好。到11月份即雙雙喜獲大豐收:先收了萬餘斤葵花籽兒,又收了兩萬多斤胡蘿卜!葵花籽兒每斤賣5毛5分錢,再加上胡蘿卜的收入,這在當時說來,錢數可觀,惹人注目!聞訊的鄉親們看在眼裏,讚在嘴上,自不必說,單講選人、用人的郭慶平書記吧,他得知春海他們的實幹業績後,分外高興的心情溢於言表,他在村兩委班子會上反複強調:

“劉春海這個人,咱算是選準了、用對了!我們衡量一個人的表現如何、能力高低,既要聽其言,更應觀其行;既要重視過程,更應看重結果。你看他,咱給人家的任務是種果樹、當場長,但當時的客觀條件不具備,他就是等到來年再種,咱也無可厚非;可他既不等時間,也不靠別人,而是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想盡一切辦法,創造性地搞種植,千方百計地為咱村集體增收!這果木園本來是獨立核算單位,但他知道村裏缺少資金,就把創收的錢,都上了村帳——像他這種高度責任心、事業心和上進心的可貴奉獻精神,我們理應給以表彰,並應大力提倡和弘揚!”

劉春海率眾初戰半年的勝利,博得了領導和村民的讚許,也激發了這16個人的幹勁兒。冬天剛到,他們就用潛水泵,從池塘裏把水抽到灘墊上壓水。新土暄,吸水多,泥濘難走。為了便於幹活兒,春海用大家所賺的錢,給每人買了一雙膠底兒棉鞋。這點福利待遇,在今天看來,雖是不足掛齒,但在當時的雙街村說來,卻是罕見的優惠,令全村人羨慕不已!

經過整個一冬天壓水去鹽堿和初春太陽曬的灘墊土,基本變成了熟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