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色厲內荏的土匪頭子當即軟下來,他忙說:
“我是跟你開玩笑的。鮑副官,別誤會,別誤會!”
“那你馬上發話,答應我的條件!”鮑有聲寸步不讓地說,槍口沒離開柳的腦門兒。
貪生怕死的柳小五,馬上命令他的手下人:
“都退下,不許亂來!鮑副官是北京來的貴客,誰也不準非禮!”
當晚10時左右,在柳小五派的兩個暗探,從下伍旗來到雙街村鮑有聲家門口的暗處時,他倆影影綽綽地看見,在鮑家的大院裏,約有20多人,正在舞刀弄棒地操練八極拳,在隊列前麵當教練的,正是他們白天看到的那個穿軍裝的鮑有聲!他倆還清清楚楚地聽見鮑有聲對大家說:
“我知道鄉親們都是老實本分的莊稼人,從來不惹事生非,隻要大家有地種、有飯吃就知足了——這要求合情合理呀!我教大夥兒學八極拳的目的,一是為健體,二是為護身,如果有人公然違背天理人情,膽敢故意欺負我們,那我們也不逆來順受地忍氣吞聲,理應進行反擊——大丈夫可殺不可辱!隻要我們練好八極拳,大夥兒再齊心協力,那我們就誰都不怕,戰則必勝!為此,我要在家住幾天,等你們把八極拳的要領和基本動作掌握了我再回京。大家同意嗎?”
“同意!同意!”
“太好了!太好了!”
這20多位青壯年的高聲回答,在農村的靜夜裏顯得格外響亮而有力!那兩個暗探嚇得毛骨悚然地逃走了。當他倆回去對柳小五詳詳細細地說完後,柳皺著眉頭,隻悻悻地說了一句話:
“我知道了,你倆睡去吧!”
那倆探子睡覺去了,而土匪頭子柳小五,卻輾轉反側地徹夜未眠……
再說鮑有聲,他在村裏守著父母住了五天,天天日夜兼程地教授大家八極拳……
從此之後,柳小五既未再找那8個代表,土地也繼續讓雙街村農民耕種了。
解放後,罪大惡極的匪首柳小五被人民政府鎮壓。在胡亂折騰的“文革”期間,那些不分青紅皂白的“造反派”,以8號鉛絲綁著鮑有聲的雙手,用解放牌汽車把他從北京拉到雙街村來批鬥。村裏的老人們一見都氣壞了,說:
“他是大好人!是我們的恩人——是他救了雙街村的眾位鄉親!”
老人們一擁而上,把那些戴著紅袖章瞎鬧騰的“造反派”都趕跑了。他們留下鮑有聲後,家家都爭先恐後地請他吃住;他呢,則老當益壯地繼續向大家傳授八極拳……
如今,這位“保地護民”的八極拳第七代傳人鮑有聲早已駕鶴西去。而八極拳的第八代傳人——他的兒子鮑雅齊和他的得意門生、共產黨員鄭子千等人還在雙街村。他們秉承鮑老遺誌、致力於使八極拳發揚光大,代代相傳。所以,幾年前,他們就在劉春海書記的鼎力支持下,成立了“天津北辰雙街八極拳武術協會”;會長鮑雅齊,副會長鄭子千,還有秘書長和分管業務、外聯、後勤等工作的負責人;由劉書記具體幫助和協調,利用模範小學的體育館,建立了“天津市八極拳武術運動俱樂部”。
每周一、三、五、六晚8——10時活動,經常參加鍛煉的有200多人,其中骨幹占100多人。為了以身示範地號召和帶動群眾參加這項有益於身心健康的集體活動,劉春海擠出時間,也去參與。他那十分專注的學習精神和認真做出的一招一式,受到了教練和大家的一致讚揚。不僅會員們說他練得到位,就連外行筆者看了,也情不自禁地脫口驚讚:
“好一個威風凜凜的壯美形象——劉春海既是位多謀善斷、領導有方的優秀‘文官’,也是位雄姿英發、指揮若定的傑出‘武將’啊!”
無論何地、何對於何事,隻要領導一帶頭,群眾就定有勁頭。春海書記身先士卒的表率作用,不光體現在強村富民的各項工作上,在獨具特色的八極拳群體活動上,表現得也很典型,他還讓妻連霞、子家雄和弟春燕也都積極參加,所以活動越搞越好,人越來越多,成績越來越突出,社會影響也越來越大:2007年,鮑雅齊會長帶領23人到杭州參加世界武術比賽,一舉喜獲17枚金牌、20枚銀牌、15枚銅牌;在2008年北京奧運會前,鮑會長率28人到香港參加世界武術大賽,又獲45金、24銀、17銅;2010年8月8日,他們一行16人,代表天津市到河南省安陽市參加全國武術大賽,又獲3金、12銀、5銅佳績!如今,雙街村的八極拳,已被正式批準為“天津市非物質文化遺產”!
再講“文藝活動眾參與”。在生機勃發的雙街村,工作安定、吃住無憂的村民們,如前邊所說,每天一早、一晚,他們都各自據己所好,選參某項體育鍛煉和文藝活動,其生活可謂:豐實絢爛,幸福安康!除此之外村辦靚麗文藝健身團,活動的時間稍多,也較固定;其排練、演出的內容和質量,較為準確、規範,檔次也相對較高!
這個業餘文藝團,共有52人,其中樂隊8人,大多數是本村人,也有從市內和外村來此購房的小區居民,大家濟濟一堂、歡歡樂樂,特別和諧!演出的文藝形式靈活機動、多姿多彩,有獨唱,合唱、對唱、快板、舞蹈、秧歌等,挺受村民歡迎!當談到辦團的感受時,曾任該團團長的馮長珍說:
“我們這個靚麗文藝健身團之所以能辦得起來、堅持得好,關鍵是劉書記他們的大力支持和具體幫助,他不但為我們在村委會院裏安排了排練節目的大房間,還投資為我團購買了電子琴、揚琴、手風琴、二胡、架子鼓以及演出的服裝等。可以這樣說,隻要是我們排練節目需要的東西和開支,村裏總是有求必應。村兩委會的成員們,一有空就來這屋看排練,有時還提出改進意見,這對我們是個很大的鼓舞!”
由於這個以自編自演為主的村辦團搞得很活躍,社會知名度不斷擴大和提高,所以有的人慕名前來加盟。家住市內紅橋區的55歲退休工人竇曉文,冒著淅淅瀝瀝的毛毛雨,騎著電動自行車專程前來,因未找到負責人而悵然返回;轉天他又來雙街,當他說明自己擅長架子鼓和很願加盟的情況後,全團同誌齊聲叫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