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記(1 / 1)

在榆數十載,經常陪同客人參觀紅石峽。麵對這奇山秀水中的曆史文化寶庫,客人驚歎之餘,無不發生極大的興趣,講解員有限的講解根本不能滿足要求,索取資料又無果,往往抱憾而去。此時,我十分尷尬,出一冊資料全集的念頭悠然萌發。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想法越發強烈,故躍躍然動手操作。此後,有多少個雙休日在紅石峽考證、推敲、凝思文字字幅的信賴度,又在多少個不眠之夜查對、核實、斟酌資料的真偽,經曆了“不識廬山真麵目,隻緣身在此山中”的困惑,也體驗了“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快意。

由於曆史久遠,自然風蝕和人為破壞造成許多古跡殘缺不全,給解讀字幅題意增加了不少難度。一是一字難求,如“天開圖畫”僅存“田”字上一橫;“瀚壇天鍔”隻有第三字“天”字較清晰,第一、二字因崖石坍塌而消失,第四個字因風化難以辨認;“省雄方障”僅留半個雄字(缺邊旁)和方字;“陝北雄關”也僅有半個雄字(缺邊旁)和繁體關字的半字,致使全幅內容很難完整解讀。再是繁簡轉化複雜,繁體字轉化為簡化字難,簡化字轉繁體字更難,如題刻人籍貫遼東,把“遼”字轉化為繁體後方可在《中國古今地名大詞典》中找到現在所在地方。二是一時難得,一座碑記或小字幅以天幹地支計時,首先要確定朝代,如萬曆年間或者康熙年間、乾隆年間,再以天幹地支相對應的表中查到公元紀年,最後才能確定距今有多少年。不少殘缺的部分已無法得出準確的時間,隻有通過同一時期的相關人物推算,存在有不少不確定的因素。三是一像難全,遠時樹隱,近時距短,高不成,低不就,很難找到合適的位置,得到一幅完整的照片十分不容易。還有許多一言難盡。不過苦在其中,樂也在其中,當有新的發現,那份喜悅和振奮確實激動人心。

此書形成過程中,得到市委宣傳部、市文化文物局、榆林學院、榆林電信分公司、紅石峽文管所、市文化文物保護研究所以及榆陽區文管所、榆陽鎮黨委、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幫助。龍雲、高欣為全書的結構、順序、文字作了大量指導和修改,楊顏、石曉強在調查及查閱資料調上,賀禎厚、加建新、王立軒在字體字幅辨認上幫了很大的忙。這本書的麵世,凝結著許多人的心血,在此表示真誠的感謝。

資料收集、整理十分不易,曆史文化研究更為艱深,但願這本書能在紅石峽乃至陝北曆史文化研究中發揮作用。隨著研究的不斷深入,肯定還會發現書中存在許多不當之處,懇請專家校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