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學是研究人口問題的一門學科,所以欲研究世界人口問題和人口戰爭,必須先對人口學有一定的了解。根據比較的結果,筆者發現百度百科對人口學的介紹相當簡明扼要,故特予以引用以節省篇幅。
一、人口學簡介
人口學是研究人口發展,人口與社會、經濟、生態環境等相互關係的規律。人口學包括:人口理論、人口統計學,還包括研究人口與社會、經濟、生態環境諸現象間的相互關係的規律性和數量關係等分支學科。
人口學一詞雖是由吉亞爾首先提出並開始使用的,但它作為一門學科,一般認為於在17世紀由格蘭特所創立。其主要貢獻有:發現了人口現象種種穩定的數量規律性,如每一時期出生人口和死亡人口有一定的數量規律,出生性比例(出生嬰兒性比例為14:13,男孩略多於女孩)和死亡性比例的相對穩定規律,因一定死因而死亡的人數在死亡總人數中保持一定穩定的比例等;根據每百名出生嬰兒陸續死亡的年齡編製了死亡表;正確地把生育率、死亡率和移民率看作是人口變動的內在因素。更為重要的是格蘭特明確提出,人口研究的任務就是從對人口現象的數量研究中看到基本法則。
隨著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產生和興起,在古典經濟學派重商主義、重農主義的著作中都探討過人口問題,但將人口問題作為一門理論,應該從馬爾薩斯的《人口論》算起。馬爾薩斯認為,人口在無所妨礙時按幾何級數增長,生活資料呈代數級數增長,兩者形成巨大的差額。隻有通過晚婚、不婚等道德抑製和罪惡、貧困、戰爭等積極抑製,才可能使人口增長與生活資料增長相平衡。馬爾薩斯人口論之後引起了巨大爭論,有讚成者,有反對者。反對者不僅來自馬克思主義,也來自其他各學派。
對人口學的定義,學者中有不同意見。西方人口學家主要有兩種看法,一種是將人口學定義為用實驗的、統計的、數學的方法研究人口規模、結構、分布、變化的科學。另一種是將人口學理解為有狹義和廣義之分。狹義人口學是研究人口規模、分布、結構和變化的科學,即形式人口學或人口學分析;廣義人口學被理解為不僅包括狹義人口學所研究的人口變量本身的變化,還研究人口變量和其他變量(如社會、經濟、政治、遺傳、地理等)的相互關係。
20世紀70年代以來,中國學者將人口學體係歸結為三大組成部分:人口理論、人口統計學、人口應用學科(或分支學科)。這樣歸類是將人口學視為由理論、方法和應用學科組成的統一整體。
人口統計學包括搜集、整理、評價、分析人口現象數量資料的方法、指標體係、分析技術和數學模式等。具體說來,包括用人口普查、抽樣調查、生命登記等方法搜集資料、評價資料,以及對人口現象和過程的數量關係具體描述的統計方法、實驗方法和數學方法,也包括研究人口現象內在的純數量規律(如在一定年齡別的生育率和一定年齡別的死亡率條件下,必然形成一個穩定人口模式)。
在研究人口和資源相互關係時,也必須遵循人口理論所闡明的人口發展和社會發展相互關係的原理。在一定生產力的水平下,資源是有限的,它將限製人口數量及其生活質量。但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在新的條件下又可建立人口和資源新的平衡。反過來,人口統計學和人口應用學科的發展也充實和豐富了人口理論,促進了人口理論的發展。利用人口統計對人口現象變化的數量觀察及對決定這一變化的社會經濟因素的分析,常常導致新理論觀點的出現。如歐洲生育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長率的曆史統計數據,提供了人口變化過程的統計描述。而人口理論則將其升華到理論高度,形成了人口轉變論。各人口學分支學科研究成果,如人口經濟學關於生育率的經濟理論,人口地理學關於人口城市化曆史進程的描述,也都為人口理論所吸收,並更加理論化。
人口學的研究對於中國社會經濟的發展具有重要作用。人口學與經濟學、社會學、社會心理學、法學、人類學、曆史學、統計學、地理學等社會科學都有聯係,人口發展及其過程常常為經濟因素所製約,甚至為經濟因素所決定。因而人口學研究人口再生產過程,研究人口發展規律時,離不開經濟學所闡述的基本原理,特別是研究人口和經濟相互關係時更是要直接借用經濟學的有關理論。
人口學在研究人口分布、人口密度、人口遷移、人口城市化等問題時,要利用地理學的已有知識。在研究人口再生產的曆史過程時,與曆史學又有直接關係。研究古代人口狀況及發展時,還要依靠考古學、人類學的材料和論證。統計學與人口學的關係更為直接,曆史更為悠久。人口學中的相當一部分來源於統計學,而且至今仍不斷汲取統計學發展的各種成果。
人口學的發展也促進了經濟學、社會學、人類學、地理學、統計學等學科的發展。經濟學無論研究勞動力的變化,還是研究市場需求的變化都離不開人口學的研究成果,經濟學借助人口學的研究成果擴大了和加深了有關人口增長與經濟增長關係的研究。人口學對社會學的發展也有重要影響,社會學在研究婚姻家庭、社區各人口年齡群體的社會問題,以及社會結構和機製時都離不開人口學的研究。
近年來還出現了政治人口學,它研究的是人口的規模、組成和分布對於政府和政治的關係,它關注的是人口變化的政治後果。
學術界對人口學與經濟學、社會學的關係有不同的看法。中國從20世紀50年代馬寅初提出新人口論起一直到70年代人口學的恢複和發展大都是在經濟學的背景下進行的。這與中國所麵臨的人口問題主要是人口增長過多過快和經濟落後的矛盾相關。表現為人口增長過快而導致糧食問題、就業問題、住宅問題、教育問題非常尖銳。因此,從理論和實踐上探索研究是否應該控製人口增長,也是從人口增長與經濟增長這一現實矛盾出發的,也就說明了70年代以來中國的人口學研究機構都設於經濟學係或學院之下是有其曆史原因的。還有的學者認為,人口學已具有與經濟學、社會學相並列的學科條件,它應成為一個與經濟學、社會學相分離而獨立的學科。
二、世界人口的重要統計資料
人口統計資料是研究人口問題的主要依據。世界人口的重要統計資料主要包括:人口總數、人口密度、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長率、總和生育率、預期壽命、性別比、嬰兒死亡率、文盲率、中位年齡、過去和未來的人口數、貧窮人口數、營養不良人口數等。此外,移民人口情況、教育情況、語言情況、城市化情況、艾滋病情況、自殺率、凶殺率、淨遷移人口等往往也在統計之列。
1.世界人口總數
詳見表1-1世界各國人口排名表(前20位),從該表可見我國人口居世界第一,總數為1 347 350 000人,占世界人口的19.19%。這是我們必須了解的現狀。
2.世界人口發展趨勢
由表1-2可見,世界人口到2050年將比1950年猛增四倍,而人口翻倍所需的時間則更為驚人。以世界上有限的資源屆時能否養活這許多人口?的確是一個非常嚴峻的問題。因此,世界人口最重要的問題始終是控製增長控製人口數量的問題,而中國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國家,故中國的人口問題依然是控製增長控製人口數量的問題。忘記了這一點,世界和中國都要犯極大的錯誤。